【心見聞】舊時月色 董橋那一代人的寫字人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見聞】舊時月色 董橋那一代人的寫字人生

    书海茫茫,作为文字创作者的,对所写的每一本书,都“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但也不追求返璞归真,追求天真,或追求什么,追求什么都不要说,心里知道就行。自己心里面要真的有料,写出来,自己觉得好,就是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董桥

    八月初,应花踪之邀来马,笔者和众报业英才有幸与他访谈,聊聊他们那一代人的文学、写字生涯,然后整理成稿与董迷共享。

    关于的作品,喜欢它的书迷,均以其文字为“煮字炖句,慢火捻熬,把世故人情化成一纸秋霜”,不喜欢他的读者,则认为文字过于文雅做作,对于这样的评论,从来不理人家怎样看他的文章,也不太留意别人怎么说。“人家赞我好,我也没有感觉,人家赞我不好,我也不予回复”,所以他说,外国成名的重要作家,没有一个人是理会他读者怎么看,有时他们的书根本不能卖,可是在文学史上,他们是重要的。

    以海明威为例,海明威绝对不会担心人家怎么看他,写作应该这样子,要有自己的信心,走自己的路,作家必须要有尊严,要有操守,要仗义,不能作假。写作的人,也不要去追求返璞归真,追求天真,或追求什么,你追求什么都不要说,心里知道就行;要是把文章故意写得很天真,那就肉麻了,它如果不真,不是真心的话,看就知道是假的。所以,自己心里面要真的有料,写出来,自己觉得好,就是好。

    吸引人看下去,这就是技巧


    书海茫茫,著作等身,如果要选一本书给读者,他认为1995年至1997年间,集结香港《明报》专栏文字的六卷《英华沉浮录》最重要,看完之后,对中文写作有莫大的帮助。至于哪一本书最为喜欢,以徐訏为例,“徐訏先生知道谁吗?《风萧萧》的作者,如果新闻记者问他,徐先生你写这么多书,你最满意的是哪一本,徐先生的答案,永远是我正在写的一本。这个也就证明一个作家有没有长进,如果那个作家不长进,他可能会选一部他最老的作品,那就没用了”。作为创作者的,对所写的每一本书,都“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尤其是这次出版的《读胡适》,更是强调它与之前的书不同,说他的写法、措词,甚至是文章整个Flow(流动),都和以往不一样,“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章”。

    除了创作者的身分,早年还曾在多家东西方媒体、包括新闻界、读者文摘、今日世界等艺文类、文化类的杂志担任编辑等要职。自嘲,像他这样的老编辑,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改文章改得多,通常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拿过来读,只看三行,就知道好不好,看不看下去,三行如果不行,就扔了。所以要使到它吸引着你看下去,这是技巧,老一辈作家会,新一辈作家可能还不懂。回忆起年轻时,金庸曾对他说过狠话,“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其实你看一下就知道。”那时先生不太相信,现在他也有这个资格,这个本领,看两下、看三行,就知道好不好,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英文写得好的,一看就知道,英文写得不好的,怎么写都不好,没得救。所以他认为文学可以教,写作不能教,写作是天分,就像画画一样,那也是天分。

    董桥为读者签名。(图:李宗舜提供)

    文章要写到有尊严

    作为编辑,无可避免要修改稿件,然而却说他不随便改人家的稿,相反若老一辈作家改他的文字,却是拜服得不得了。记得他初到明报月刊当总编辑,第一篇〈编者的话〉,查良镛先生跑过来对他说:“桥兄,我可不可以改你一个字?”“求之不得。”查先生真的动了一笔,改了一个字,“这一动,就影响我一辈子的写作。”过往采访的人都问,查先生改了什么字,“我都说这是个秘密,一辈子都不会说出来,这是我心里最大的学问。”认为写文章要写到自己觉得是一个尊严,如果不是重要或有料的人,绝不能让人乱动,“改我的文字,我杀他的”,开玩笑说道。

    近年来,网络文学兴起,时下年轻小孩,多倾向看网络文学,甚至部分已不知金庸为何许人了。对这种现象,作为老派作家的,又是如何看待呢?先自嘲自己不会用网络,但却完全赞同这样的发展,“如果到现在的下一代作家还抱着金庸,抱着我们这些人,那就没出息了,一定要打倒我们才可以。”所以他觉得网络文学,是文学以后一个新Chapter(篇章),这是不能否认的,在全世界文学史里,他会占一个Chapter,那就够了。虽然不看网络文学,却对他们抱持公平态度,“他们有的也可能很好,友人有时推荐来给我看,我就瞄一下,满好的,有点新意,非常Daring(大胆)。”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笔下务实字里相逢

    2017年,香港苏富比(Sotheby’s)第一次为文人办展,展出收藏的字画骨董,统统不卖,只供欣赏,然而现场展售的书法却在短短十天展期售卖一空。从小开始练字,年幼时,父亲教他们“写字要慢,慢了之后你的字就会稳,稳了之后,你这个人的命就好了。”幼年的熏陶使开启了对书法的热爱,虽说去台湾念书这段时间有所耽搁,却在年近三十,旅居英国时,因在异地对过往文化的眷恋,又开始以毛笔的形式为香港报纸写稿。

    从早年的学习,少年的停顿,中年的重拾,到现在退休生活的练字,的字自然有了变化,他说他从小就写何绍基,全家人都写何绍基。何绍基是个很难学的圆体,但他有一个好处,练多了之后,你的变化会比较大,不会那么死板。“可是写到最后最后,不能完全何绍基,如果这样,就不长进了,要把他幻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正努力的方向,要写出自己的字,写出自己的风格,那就没问题了。

    “练字不只能改变个性,更能练你的性情,修养身心”。除了何绍基,认为倪元璐也写得非常非常好,已故台大教授台静农先生的书法就是倪元璐的路子,那是太好太好,但很难学,他整篇书法出来时,非常生动。不愿只做一个书法家,他认为文人写字就要有文人自己的风格,因为做书法家,就无足观矣,世界上到处都是书法家,以文人的风格写字,人家才要你,如果跟人家书法家一样,那就不值钱了。

    董桥今年八月荣获第15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被评价为“当代华文世界里第一流的文章大家”。

    风雨故人来谈胡适

    说东西还是“老的好”,或许是对旧有美好事物的追忆,不只读书写书藏书,还迷恋书籍的装帧艺术,透过自身所藏西文书经验,牛津出版的一系列董书装帧,举凡毛边、真皮、大、小开本、精装、平装、书套、限量等书籍文化,均一一展现其中,可说无所不用其极。至于封面设计也典雅讲究,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本本都参与其中,主导着装帧与设计,不怪得每本书美得像艺术品似的,让董迷栽入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至于哪一本书最为喜欢,不正面回答,笑笑说《读胡适》很好。

    今年适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读胡适》选在这段时间出版,多少与五四有些关系,加上“从小读胡适的书看胡适的字”,这次花踪的讲演题目“调理中文写作的三味补药”,更与胡适先生当年在成大演说的“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相近,虽两者着重点不同,其中的衔接却不难看出,正如所说,他们那一代人要不受胡适影响,不可能。胡适先生在中国新文化贡献很大,白话文能够发展到现在,胡先生功劳绝大,虽然胡先生白话文并不见得写得很好,那个时候他刚刚从文言变成白话,和现在比起来,我们比他好。

    说胡适是一个“老派人,有些说法有些做法很像我父亲那个年纪的人,有点偏见,有点冥顽,有点迂阔,有点可笑,有点亲切”。 实际上,《读胡适》,读的并不是学术史上的胡适,而是从“人”的角度去写胡适这个旧时人物的为人处世及旧事旧感,只读他喜欢读的胡适,抄他喜欢抄的胡适,怀念的正是早年亲历过,那已逝去的一代人精神。这趟来马,一波三折,适逢香港八号风球,班机延误三次,才顺利起飞。机场上忐忑不安,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念兹在兹反倒是怕失信于花踪,来不了马来西亚。或许这就是老派人的做法,有点不合这扰攘的社会,感叹,东西还是“老的好”,我想人自然也是“老的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