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珊:伪善的“查基尔现象”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慧珊:伪善的“查基尔现象”

    印度籍伊斯兰传教士查基尔纳益(Zakir Naik)过去数年就一直是大马境内饱受争议的知名人士,然而他最近因为发表了“叫旧的客人回去(中国)”言论,让他再次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位闹得大马满城风雨的人到底是谁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基尔现年53岁,出自孟买大学。拥有医学背景的他虽然从事与医学相距甚远的宗教活动,但这份他眼里的“伟大事业”为他带来了不少的成就与信徒的追捧。由他创办,总部位于阿联酋迪拜的非营利性卫星电视台Peace TV,成了他宣导伊斯兰教义的主要媒介。

    2017年起,查基尔就因为各种煽动以及涉及非法活动的罪名遭到印度政府通缉。印度政府对他的指控也包括蓄意挑起印度不同宗教团体间的敌意和仇恨。此外,许多国家包括英国也将这位知名人物定性为挑拨伊斯兰与其他宗教情绪的始作俑者,但查基尔对外所发表的谈话不仅是未曾收敛,反而愈发变本加厉。

    种族与宗教的魔力

    事实上在大马,无论是前朝政府还是现任的马哈迪政府,对这位宗教人士都是情有独钟,他在大马一些族群中也大受好评。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让这位国际社会上的过街老鼠成了大马的光荣战士?

    要知道,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他国眼里的毒药怎么吃在大马嘴里就变成良药了呢?种族主义是一种普遍的世俗现象,毕竟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心里都是种族平等主义者,好比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心里都是纯净无比。但你怎么想和你怎么做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这就是野蛮与文明的界限。


    从先前的职场论,爪夷文书法再到现在的查基尔,其立场都离不开种族与宗教,这样的分歧在民众之间也显得越发明显。在多元族群的社会里,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从来都不失为一个成本低廉而高效的政治手段。事实上,越是极端的言论,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越是容易产生共鸣。

    “查基尔现象”弊大于利?

    激进的言论虽然能够暂时帮助人们面对生活的无力感以及焦虑,但其极有可能让人陷入胶着疯狂的状态,从而失去基本的思考能力。生活上的失利会让一些人归咎于是其他族群抢了自己的饭碗,但这样的想法对于改变现实的惨况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约瑟夫·巴罗(Robert J.Barro)利用国际宗教调查数据分析了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人们参与的宗教活动占据生活的比例越重,国家经济增长则越缓慢,这个趋势在全球化尤其越发明显。

    他给出的结论是:宗教作为一个共同体,如果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是能够提高人们工作效率,从而变得有利经济发展。但如果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宗教,那么人们对于经济的投入就会出现人为限制,这么一来便是不利的。

    这样的研究结果虽然未必一定适用于马来西亚,但人们是时候思考宗教与种族“异化”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了。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