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聪:少批评多建设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枝聪:少批评多建设

    文冬专职通讯员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育部长马智礼在工作上的表现让华社心寒,预科班固打制、统考文凭、爪夷文课题等,已让不少华社领袖对其增添负面印象。

    他日前针对土团党最高理事提出单一源流学校的建议,因其“探讨”(look into)的回应,以致他陷入被挞伐的局面,更迫使他隔日在面子书贴出原文音频,以向各界澄清有关事件。

    他是这么解释的:“在新大马精神下,我们聆听任何意见,但并不意味拒绝或接受”,该贴文也强调人人都有提出意见的权利,希望其简短的谈话不会被曲解。

    发言前提高警剔


    国人对马智礼这番解释买不买账则另当别论,不过就“探讨论”掀起的风波来看,小马日后在发言前,或许该提高警惕,避免自己的回应发酵成民情的愤慨。

    个人猜想,马智礼当下回应记者的意思,是基于尊重“各造提出建议”的立场,而非像外界舆论般,真的计划要实施单源流学校,这也和他次日为自己自辩的说词不谋而合。

    在传媒领域,编辑采用的标题若与撰写内容相辅相成,的确有画龙点睛之效,惟各大媒体切莫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放大某个课题,甚至打出容易让人曲解的标题,毕竟现时代略过新闻内容的读者很多,因此编辑把关变得非常关键。

    在一些关系到民族利益的课题上,中文报和国文报以不同的角度带出新闻导向,因为媒体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监督和制衡力量,读者均可从报章上吸取最及时的国内外消息。

    有趣的是,中文报读者总爱把马智礼联想成一个“种族主义和反华人的极端穆斯林”,另一方面,保守的马来社群,却把同一人批评为“向华社献媚的自由派穆斯林”,显见国人之间缺乏跨族群互信和多元视野。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大马独立62年以来,各族群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但民心相通的目标却是这么近,那么远,趁国庆日气氛余温尚存,各造少点批评,多点建设,国家必定更美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