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和:迎接黑暗的胡迁和波迪伦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赵德和:迎接黑暗的胡迁和波迪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关于,我只看过他文字里的那头大象,据说他影像中的大象也同样是灰色的,沉重,而且是哪里也去不了,我得找机会看看。《大象席地而坐》是个短篇小说,收在他中短篇小说集《大裂》里头。《大象》里的“我”和朋友的妻子偷情被逮个正着,但往窗口一跃而下的是他的朋友,过后他去了台北,去找那位他一直追不到的女生,女的推不了邀约,见面了,而他心里想的,是“我一直想从她身上找到某个破绽,以此来让自己从这个阴影里走出去”。这是我读《大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了,仿佛他是被“爱”这感觉所束缚着,他所渴望的,是从缝隙逃出到那熟悉的、“舒服”的空洞里。

    对于故事中的“我”,最能让他感兴趣的,是在花莲动物园里,那头一动也不动,席地而坐的大象,静坐的大象诡异地提供了旁观者娱乐,人人好奇它为何成天一动不动,看得兴起还会往栅栏里丢食物,但它都不为所动。后来,“我”终于找到这头大象,近距离接触后,发现原来大象的后腿断了,但当“我”还未来得及向这个背负着同样命运的动物表达同情时,大象便把“我”踏死。

     

     


    摧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是位患有忧郁症的作家,对生活的感知有着致命的执念,所以他的书里头重复追问“我们还要活多久?”读着他的书,我脑里反覆播着Bob Dylan的〈Not Dark Yet〉,这首较鲜为人知的作品,我觉得也许是他写过最忧愁哀伤的歌,“It’s not dark yet, but it’s getting there ”他重复唱着。黑暗必定降临,死亡如此贴近,一切都那么令人无助和绝望,到底你们在寻找着什么呢?如第一副歌里的那句“there’s not even room enough to be anywhere”,是如此的悖论,就像的文字,读着读着,他会让你直视他眼中虚无的世界。可怕的是,也许他是对的,你可能会在某些故事中有所领悟或感受,然后,他会粉碎你可怜的感悟,你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你说:“一切都没有意义,我们哪里都到不了。”像他的遗作舞台剧《抵达》里那群登山者一样,前路茫茫,却巧合在山上相遇,大家各怀鬼胎,互相伤害,然后在逐渐缩小的小屋里,慢慢丧失互相沟通的能力,生人和死者没了根本区别,而抵达,变成抽象概念,其实我们又能到哪里去呢?Bob Dylan也应和着:“I was born here and I’ll die here, against my will, I know it looks like I’m moving, but I’m standing still.”

    的创作是对虚无的抗争,故事中的主角透过破坏、伤害、摧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生活,希望能从中感受到那闪躲世人的存在意义,那一点慰藉,但一切都是徒然,困扰着他的,不是必定降临的厄运,而是他还感受到,如残烛般的一丝希望。

    倾力向死亡奔赴的他也许觉得,路上总得找些事情来做吧?所以他就写作,拍电影了,告诉我们这世界有多糟糕,希望我们能好自为之。在接受《文学报》的访谈中说:“文学指向真理,里面有‘生与死之间的是忧郁’,有纯粹的美感,不论叙述得有多么复杂和灰暗,它都呈现着一种恒久的人类存在状况”,当中摘引了加缪所说的:There is a life and there is a death, and there are beauty and melancholy between。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上映前四个月,自缢身亡,除了一部电影,他还留下三本书,虽然只读了他的文字,但我已能想像,一个人不可能想像自己是快乐的西西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