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家:台下不吵的胡萝卜和棍棒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宋明家:台下不吵的胡萝卜和棍棒

    “你们是被邀请来听,不是来聊天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国驻马大使白天,在某活动上因出席者高声谈话,几乎盖过台上演讲声量,当场训斥这些人的不礼貌行为。

    笔者时常需要在课堂、研讨会或论坛“演讲”,很能体会这种“台上讲,台下吵”的尴尬(把场面弄糟乃至失控)、不爽(为什么你们不尊重讲者)、气愤(为什么你们不尊重其他听众)、自卑(因为自己讲得不精彩使听众不耐烦)。

    课堂上比较容易控制场面,因为我一般都在“台下”讲,学生一般也不会讲;若有“台下也讲”的怪咖学生,只要往他面前一站,就能立竿见影、杀鸡儆猴;后来我们教学里多了许多“动手做”活动,学生也就没机会“台下讲”了。

    学术研讨会上,西方国家的学术会议参与者,一般都比较懂得尊重大会和演讲人,不会干扰其他听众和台上演讲。


    在马来西亚,这种尊重比较少见;不管是谁在台上,时间一长,全民大团结“悄悄讲”的尴尬情况,就会出现在后场。

    领袖做好榜样

    所以说,宴会或集会上“台上讲,台下吵”的低文明表现,不是华社特有陋习,而是国民的低人文素养使然。

    台上演讲时,“不谈天”、“不吵闹”、“不干扰他人”,都是会议/宴会参与者的基本礼貌,也是基本文明表现。但华团思想兴革运动推动了20多年,这“台上讲、台下听”成效有多少,则是见仁见智;据笔者偶尔参加华团宴会的个人经验,对此并不是很以为然。

    (1)人文素养差、积习难改:对这一点,笔者是很“崇洋”的──尊重、同理、设身处地为旁人着想,这些是一般传统西方家庭的基本教育;相比国人或华人,洋人更懂得自发尊重其他人。但在国内,尤其是华裔家庭,这些是久已失传的江湖传闻。要改善这一点,除了兴革社会运动之外,加强宗教教育、向洋人学习,也是不错的途径。

    (2)贵宾没有以身作则:说好的准时开席,主办单位却总是为了顾及某贵宾的面子,不敢得罪贵宾,而一拖再拖,浪费大家时间;设定5分钟演讲为时限、不一一称呼出席嘉宾的头衔、不言不及义的谈论政治等规则,也必须敢敢遵从。华团领袖若做好榜样,民众就有模范可学习。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日久必见功

    (3)胡萝卜和棍棒:若20年的兴革教育还是行不通,会场无可避免需要长时间演讲,可以尝试“胡萝卜和棍棒”(Carrot and Stick)策略。与其让巡察员举“肃静”牌子的严肃做法,主办单位可以幽(吵闹者)一默,在每一桌放个“音量分贝测试仪”(Sound level meter),或称“噪音测试仪”;网上Lazada、淘宝、天猫等都可以轻易买到;只要噪音超过界限(例如,60分贝Decibel),整桌客人就必须接受“棍棒”惩罚(比如减少一道菜)。若整个流程都低于50分贝,那该桌就可获得“萝卜”奖励(比如额外零食,或每人得到一个小礼品)。这种恩威并重的方法,也可以用在主讲人身上。

    要“台上讲,台下听”,单靠教育和媒体鼓吹,以我国华裔的整体文化水平来看,是比较难实现。

    但若华团敢敢恩威并施,搭配教育和宣传,长久、广泛宣扬,日久必见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