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11月不浪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題故事‧11月不浪費

    馬來西亞根與芽計劃帶領學生利用垃圾制做的人猿和大象模型。
    馬來西亞根與芽計劃帶領學生利用垃圾制做的人猿和大象模型。
    如果你曾經造訪垃圾土埋場,就會被高高的垃圾山震撼!
    如果你曾經造訪垃圾土埋場,就會被高高的垃圾山震撼!

    報導:譚絡瑜
    圖: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7年即將進入倒數,你想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嗎?11月不浪費(No Waste November),從一小步開始,讓我們開始學習不浪費、愛惜地球……

    以上論點並非危言聳聽!如果你曾經造訪本地的垃圾土埋場,就會被高高的垃圾山震撼,並驚覺:天啊!原來我每天有份制造這些垃圾!然后開始擔心:地球什麼時候會被垃圾淹沒?

    現在來讀一下這則2017年7月25日的新聞:

    “原本預計能使用5年的馬六甲雙溪烏浪垃圾土埋場,在短短2年內已經超出了飽和使用量,目前垃圾堆已經高達50公尺或相等于5層樓高,當局預計最多只能再用一個月。”


    Rina Omar目前是馬來西亞根與芽計劃(Roots and Shoots Malaysia)的項目經理,主要在設計環保項目及推廣教育。她深深覺得,教育小孩比教育大人來得容易。

    “叫大人改變生活習慣很難,比如建議做社區垃圾分類,他們就會投訴多多:要買很多個垃圾桶,很麻煩啦!”她比較喜歡跟小孩互動。“他們明白環保的重要,也很關心地球。”她帶學生去參觀垃圾土埋場,他們都會大為震撼,回家跟媽媽說:我們應該要開始做垃圾分類!

    未來環境豈不敗壞!

    “問題是,當小孩意識到地球環境的當前危機,他們都快要崩潰了!”到學校舉行環保工作坊,孩子們都會憂心忡忡告訴她,地球被污染了、海龜吃垃圾、犀牛快要滅絕,世界變得很可怕……“當我看到眼前一張張絕望的小臉孔,我非常心痛,為什麼由大人們制造的惡果要由下一代去承擔?”一說到這個,她就激動:“大人們,以后你們孩子吸著污染的廢氣、喝著骯髒的食水時,會對上一代非常生氣,為什麼要讓他們來受這種苦?”

    “我不想未來的下一代恨我,所以我要做出改變。”這是她離開媒體界,投身NGO組織致力推廣教育工作的理由。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每日3萬8000吨垃圾
    生命無法承受的“吨”號!

    要解決垃圾問題,首先要改變浪費的生活習慣。浪費和垃圾有什麼關係?就因為我們過多的慾望,過度浪費資源、無法循環的直線型消費模式,使得生產出來的垃圾越來越多。

    “我不明白,為什麼去超巿買香蕉,香蕉必須包在一個塑料袋里,然后又再裝多一個塑料袋?”她常告訴學生:香蕉皮本來就是最天然、最干淨的“包裝”,根本不需要額外包裝,這是一種資源浪費!還有太多現代生活習慣制造的垃圾,比如垃圾山看到最多的即棄式尿布。“我知道很多媽媽不喜歡這個事實,也很難回到過去用尿布的日子,但我們是否應該思考,用后即棄的文化是否真的無法改變呢?”

    思考一下這個數據:一瓶飲料配上一根吸管,大馬日均可消耗約3100萬根吸管,而這些破壞環境之物,每根得耗上數百年才能被分解!

    其實在生活里面,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慢慢改變習慣,減少垃圾,也自然會減少浪費資源,包括金錢。“打個比方,停止用塑料吸管,一天就減少四根。你還可以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杯、塑料袋;做堆肥、在家耕作、收集雨水、減少浪費水電等。”

    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力量那麼小,我能做什麼呢?地球危機會因為不用塑料吸管而解除嗎?“或許靠一個人的丁點兒力量,你無法解決這個國家或這個世界的問題,但你能夠解決家里垃圾的問題。”她強調:“別人不做,為什麼我要做?若人人都這樣想,什麼都不會改變。”

    馬來西亞人每天制造3萬8000吨垃圾,其中只有0.5%能焚化,其他則堆積在垃圾場。想像以這樣的速度累積,垃圾污染水源,隨江河排入海洋,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吃下肚里,進入食物鏈。“如果有一天你去日本餐廳吃魚生,覺得魚肉硬如塑膠,那不是廚師的錯。”這個冷笑話,聽起來有點驚心。

    Rina首次見到兒時偶像、國際著名民間動物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時,喜極而泣。
    Rina首次見到兒時偶像、國際著名民間動物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時,喜極而泣。

    減碳環保惜資源
    用行動愛地球

    為了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珍古德協會發起全球串連活動:11月不浪費(No Waste November),聯合亞洲、歐洲、美洲等世界各地,推動一個月不浪費的挑戰。

    台灣區“11月不浪費”(NWN)活動由珍古德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及大石國際文化與《國家地理》雜誌共同推動,呼籲社會大眾,許下承諾堅持30天,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節能減碳、不浪費資源,一年365天只要十二分之一的時間,讓我們為地球做點事,用行動愛護地球!

    一個新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持續一個月的練習。自備購物袋,廚房零廚餘或是騎腳車上班,還不能遲到……珍古德邀請你跨出小小的一步,許下承諾,于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用行動讓生命帶來希望。

    如何響應參加?方法很簡單,跟著以下做吧!

    ◆“11月不浪費”參加辦法:

    身分:個人
    時間:2017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
    費用:免費,你的參加是對地球最棒的禮物!

    Step 1:許下您的承諾,例如自備購物袋、廚房零廚餘或是每天11點就寢……

    Step 2:將它寫在“承諾卡”上

    Step 3:拍照分享至您的Facebook或Instagram,標誌#NWN2017,並標簽身邊朋友一同參與

    Step 4:堅持你的承諾,身體力行30天

    *更多詳情可瀏覽官方面書:NoWasteNovember。

    ◆挑戰無剩食

    各位親愛的,

    響應珍古德協會的No Waste November活動,我決定在11月挑戰無剩食的計劃。目前全世界的糧食,事實上是夠所有人分享使用,但因為礙于資源分配不均,加上許多國家過度浪費食物,導致饑荒廣泛存在于某些地方。

    所以,我決定挑戰在11月做到食物飲料零浪費。你可以決定自己試一試,讓11月成為你浪費比較少的一個月,歡迎加入我的隊伍。


    零垃圾生活達人
    兩年垃圾一玻璃罐

    當我們在鼓勵大家減少浪費的時候,零垃圾將“不浪費”推到一個極限,他們提倡不制造垃圾,把人類生活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如此生活真的可行嗎?

    鄭鳳雲(Aurora Tin)和許淑怡(Sue Yee Khor)聯合創辦了Zero Waste Malaysia。兩年前,鳳雲開始個人的零垃圾生活實驗計劃,同時在報刊專欄撰寫如何將零垃圾概念實踐到生活當中時,各種有趣的發現和故事。去年,她以零垃圾生活達人身分站上TEDx茨廠街講台分享,辭去記者工作后,現在是自由作者,並全心投入推廣零垃圾生活。

    對于“零垃圾生活達人”稱號,她倒覺得稱不上“達人”,自己屬于懶惰動手DIY型,只是盡量想辦法不制造垃圾。但她也不抗拒此稱號,因為推廣運動需要一個可以追隨的形象,她樂意做那個教育大眾的人。

    將廚餘製成堆肥,任何食物都不浪費。
    將廚餘製成堆肥,任何食物都不浪費。

    一樣在城市討生活

    這位“達人”經常面對零垃圾好奇的人,詢問各種各樣問題,比如:那你都不吃飯嗎?你會用紙嗎?人,因為不了解而好奇,對于這些問題,她都會不厭其煩地解釋,何為零垃圾。比較無言的是被人說:“你這是一種極端的生活!”“你逃避生活!”“零垃圾會導致世界經濟崩潰!”她啼笑皆非:“我也有工作,也有消費,也一樣過著城巿生活,好嗎?”不同的是,零垃圾使她的生活起了很大變化。

    當初,是因為讀了一本書,決定身體力行,實驗為期一年的零垃圾生活,多少也是想證明給自己和別人看,在馬來西亞過零垃圾生活雖然不容易,但是可以的。她的生活習慣完全改變,出外用餐購物自備餐具容器,拒絕使用不可回收的塑料產品,也不吃用塑料包裝的食物,只買無塑料包裝的東西,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做堆肥種菜,到近期減少吃肉,開始邁向全素飲食。

    結果,兩年下來,她和另一半生活里制造的垃圾少到只裝在一個玻璃罐里。而肉眼看不見的改變是,她的生活變得更環保、更健康,甚至更“時尚”。是的,零垃圾不是做垃圾循環回收而已,而是一種慢慢成為全球潮流的新生活形態。

    減少垃圾,減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本該是人人有責,也是人人都做得到的事。她的分享,讓別人看到,原來零垃圾生活可以有系統地一步步做出改變,“你不一定要像我做到99%,但請不要否定,不要一听就覺得零垃圾不可能做到,或是只有變態才做的事。”

    浪費食物,屬于道德問題

    身體力行、寫專欄、通過講座分享,鄭鳳雲由衷覺得,自己現在做的還不夠多,也會有覺得泄氣的時候,比如和朋友聚餐,友人還是會在她面前用很多塑料吸管和紙巾。“他們明明每天看我分享零垃圾,為何無動于衷呢?”她反思,到底是自己分享有問題,還是他們“時機未到”。“有人說我影響很多人,但其實只有想被影響的人才會被影響,不明白的人,再怎麼講都沒有用。”

    最叫她生氣的是浪費食物,只要讓她看見,就會忍不住出口。“我覺得浪費食物已經不是環保問題,而是道德問題!”出席婚宴,看見桌上剩下一堆食物,沒有其他人願意打包,她只好把十人份吃剩的裝滿四大個飯盒帶回來,連續分兩三天吃完。

    去澳洲旅行,當地朋友帶她去做垃圾箱淘寶(Dumpster Diving),看見那些被超巿、餐廳丟出來完好還可以吃的食物,她感到痛心無比,直想掉眼淚。“這是現代生活的現象,人們生活一富裕起來,就不會在意浪費食物的問題。難道說我們投對了胎,生活過得比較好,就有權利浪費貧窮人辛苦生產出來的食物嗎?難道因為有錢,就可以占有更多的資源嗎?”

    兩個人的垃圾,就裝在這小小的罐子裡。
    兩個人的垃圾,就裝在這小小的罐子裡。

    生活變簡單,錢也少花了!

    實踐了零垃圾生活兩年,邁入第三年,鄭鳳雲的收獲是:一、更注重垃圾。二、為了環保開始吃素。三、開始行動減少浪費其他資源,如水、電、能源等。

    當學會用替代品取代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塑料后,消費之前會再三思考,只買必需品,生活變得更簡單,浪費的金錢也少了。

    沒有零垃圾,並不代表不環保。她再次強調:“不一定要像我做99%,可以選自己做得到的,即使是一小步,也值得鼓勵。”

    對于想學習過零垃圾生活的人,她的建議是:由最小的做起,從下一餐飯開始,不要使用塑料吸管,或者不使用保麗龍飯盒,那就是不浪費的第一步。

    其實,走在零垃圾路上,鄭鳳雲並不孤單,與她一樣想改變生活,為環境做點什麼事情的人其實並不少。Zero Waste Malaysia面子書專頁設立兩年,現在會員有5000人,志同道合的零垃圾同伴今年結合眾人之力,制作了第一個馬來西亞零垃圾地圖(地圖鏈結:https:zerowastemalaysia.wordpress.com),並與外國公司合作開發app,未來目標是將此平台發展成更專業的組織,與有零垃圾理念的企業和環保工業合作,推動零垃圾生態。

    零垃圾巿集等你來!

    為了進一步推廣零垃圾生活運動,非營利組織Zero Waste Malaysia將于今年12月23日,在吉隆坡Slate@The Row舉辦馬來西亞首個零垃圾市集(Malaysia’s First Zero Waste Fest)。

    零垃圾市集和一般市集不同,除了現場沒有垃圾桶,全天活動也不會產生任何垃圾。

    市集特別邀請了全球零垃圾運動發起人Bea Johnson前來,分享她及家人十年的零垃圾之旅,還邀請了本地多家零垃圾商家,售賣零垃圾生活相關產品,包括竹牙刷,不銹鋼吸管,月亮杯,布衛生棉等等。同時也將現場展出零垃圾生活中的種種替代品,讓公眾瞭解如何從家裡開始減少垃圾。

    此外,Zero Waste Malaysia也將在當天正式發佈全馬首個零垃圾生活地圖,讓有意願向垃圾宣戰的公眾,更容易踏上減少垃圾的酷炫之旅!

    想要度過一個“零垃圾”的聖誕長週末?請瀏覽Zero Waste Malaysia臉書專頁,獲取更多報名詳情。

    ◆零垃圾生活神器

    1.布衛生棉、月亮杯:減少每個月女性生理期制造的垃圾。
    2.水瓶:上咖啡館、買飲料,用來取代塑料杯、紙杯和礦泉水瓶。
    3.環保餐具:出門必帶餐具,拒絕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和用后即棄餐具。
    4.不鏽鋼飯盒:出門打包、買食物自備容器。
    5.布袋:購物時自備布袋,不使用塑料袋。
    6.竹牙刷:取代不能分解的塑料牙刷。
    7.牙膏:可以自行DIY牙膏,或把普通牙膏管子送去回收。

    《馬來西亞首個零垃圾生活市集》

    日期:12月23日(星期六)
    時間:10am至5pm
    地點:Slate@The Row, Kuala Lumpur
    52, Jalan Doraisamy, Chow Kit, Kuala Lumpur
    入場:免費
    報名:Zero Waste Malaysia面子書專頁

    活動內容:Bea Johnson分享會、零垃圾市集、零垃圾工作坊、零垃圾生活展覽、紀錄片放映、零垃圾地圖發佈會。

    Bea Johnson:我家沒垃圾

    法國人貝亞強森(Bea Johnson)和家人十年前在美國開始過零垃圾生活,一家人一年只生產一品脫垃圾。通過她的博客和暢銷書《我家沒垃圾》(已被譯成17種語言,亞馬遜廢物類別排行第一),貝亞發起了全球零垃圾生活運動,並持續啟發越來越多社群過簡單的生活,採取堅定立場反對不必要的浪費。

    她的方法是基于5R原則:拒絕(Refuse)、減少(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和堆肥(Rot)。她打破了誤解,證明零垃圾生活不僅時尚、省時、省錢,還帶來了顯著的健康效益。

    Bea Johnson
    Bea Johnson

    消費得起也別浪費
    吃多少拿多少

    當桌上食物越多越豐盛,我們就變得越麻木,浪費食物這回事,好像理所當然。難得有餐飲業者以行動告訴消費者:嘿,不浪費食物,我們一同來改變!

    方群(Caren Poon)在餐飲界打滾十多年,2015年開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家越南餐廳An Viet,An Viet英文是To eat的意思,她希望向公眾傳達一個訊息:把食物吃完,不浪費。

    今年10月,第三間分店將在檳城開張,“不浪費(No Waste)”的概念更加清楚。 Caren解釋為何選擇開越南餐廳的初衷,“十多年前,當我進入第一間日本迴轉壽司餐廳工作時,我被每天丟掉的食物震嚇住了。”餐廳每天丟掉剩食的量相當驚人,一般人難以想像。可是漸漸的,她和其他人一樣變得麻木。“因為工作關係,我們必須去其他餐廳試食,常常叫了一桌子食物,吃不完浪費也不覺得內疚。”直到去貧窮國家旅行,她親眼看見這世界上有人捱餓沒東西吃,才驚覺何以自己變得如此麻木。

    “我開始思考,做為一個餐飲業者,我可以做些什麼?”她說:“我不是農夫,也不確定自己有沒有能力改變世界,但我應該可以叫別人不浪費食物,讓麻木的同行醒覺。”

    她決定開餐廳時,優先考慮中餐或越南餐,因為二者充分利用食材,例如動物肉、骨到內臟都能入菜,不像法國餐或西餐一塊肉通常切剩很多。最后,基于不浪費食材的考量,她選擇了越南餐。“其中也有商業考量,我想要做一個可以永續經營的平台,將不浪費的訊息廣傳,當然不想只開一下就倒閉。”

    99.9%顧客都讚許

    方群的餐廳里面貼著醒目海報和告示,提醒客人只吃所需的分量,不要浪費食物。點餐時,你可以依自己食量選擇小(80克)、中(120克)、大(160克)或超大(200克)分量的米飯或米粉。

    餐廳員工制服上印著標語“Zero Waste Hero”、“#savefood”、“#startswithme”,鼓勵客人們響應“零浪費”,也體現了Caren希望盡一己之力影響更多人的決心。

    她表示,幾乎99.9%顧客都讚許、認同“不浪費”的概念,家長會指著貼示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浪費食物。當顧客理解並且願意配合,看見桌面上都是光盤、沒有剩食,就代表他們的任務達成。

    有意思的是,每一份吃完的餐點,An Viet都會捐出10仙給非營利組織Food Aid Foundation。該組織從酒店、超巿、餐廳收集剩餘食材,經過烹煮冷凍處理再發放給有需要的人士。當你不浪費食物的同時,也在幫助需要食物的人。“雖然10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三個月加起來我們可以捐出幾千令吉,那也是不小的貢獻。”Caren相信積少成多的力量。

    訓練員工傳達正確訊息

    餐飲業者可以從哪里著手,減少食物的浪費?Caren分享經驗,一.簡化菜單:一間餐廳菜單選擇越多樣化,浪費食材幾率越高。二.控制食材分量:員工嚴格控制每天食材的預算,和記錄丟掉剩食的分量。三.現點現煮:避免預先準備過量的食物。除了做垃圾分類,也可把剩下的廚餘用來做堆肥,充分利用。

    餐館推行“不浪費”運動最大挑戰,在于訓練員工向顧客傳達正確訊息。首先,必須先教育員工關于“不浪費”的概念,才能通過他們教育顧客。“但我也可以理解,店里工作忙碌時很難做到,點餐時只問客人分量要大、中、小,沒能解釋清楚當中理由。”為此,她盡量抽時間到每一間分店,多與客人溝通,努力把“不浪費”的訊息廣傳出去。

    她也坦言,自己還在摸索和試驗,未達最理想的“零浪費”。接下來,她希望減少或停止店內供應的塑料吸管。“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持續教育大眾,餐飲文化才可能慢慢改變。”

    “萬事起頭難嘛!”她笑笑,來自于顧客的認同,志同道合的肯定都是大大的鼓勵,有同伴就不孤單。

    店內的海報告訴你,為什麼不應該浪費食物。(攝影:李玉珍)
    店內的海報告訴你,為什麼不應該浪費食物。(攝影:李玉珍)
    方群(Caren)決定開餐廳時,就堅定要推廣 “不浪費食物”(No Waste)概念。(攝影:李玉珍)
    方群(Caren)決定開餐廳時,就堅定要推廣 “不浪費食物”(No Waste)概念。(攝影:李玉珍)

    裸包裝商店
    自備袋子裝東西

    從前,我們都會自備容器去雜貨店買米糖油鹽;提籃子上巴剎,小販只用一條咸水草綁紮魚菜,為何現在我們需要這麼多額外包裝?裸包裝,未來會不會再成潮流?

    看一看自家垃圾桶,你會發現大部分垃圾都是塑料包裝,可以自然分解的紙品和廚餘只佔小部分。站在超巿成排成行商品前面,你是否納悶:為什麼連每一顆糖果都需要獨立包裝?

    據說,包裝成本約是售價的15%,等于每買一件商品,就多付了錢買下拆撕丟掉的包裝,這是一種金錢浪費。當你受夠了過多的塑料包裝,上哪兒去買無包裝的商品呢?除了傳統巴剎、雜貨店和商販,裸包裝商店是未來另一種選擇。

    近年,裸包裝店重新在歐美城巿流行起來,吉隆坡孟沙區也有一家走環保、社會企業路線的裸包裝商店,由嫁給馬來西亞人的法國女子Claire Sancelot創辦。

    The Hive Bulk Foods位于一家連鎖商店樓上,這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大部分人為求方便就會走入樓下連鎖商店;但也有人寧可多走幾步上樓,專門找到這家裸包裝商店。

    減免不必要的包裝

    店里賣什麼?Claire為我們逐一介紹,店里售賣超過50種的糧食,如:豆類、米、乾果、穀物、乾糧、椰油、牛油、醋、醬油、糖、鹽、蜜糖、麵粉、咖啡粉、茶葉、調味品、咖哩粉、炸物粉、清潔用品、家庭用品、個人護理用品、文具、布袋、購物袋、籃子、餐具、容器等。

    因為強調裸包裝,他們鼓勵顧客自備購物袋或容器來買東西。“你不一定需要帶著很時尚的玻璃罐子來,也可以帶家里重複使用的舊塑料盒、布袋!”Claire說,她創辦這家店的用意,是鼓勵人們改變現代消費模式,減少浪費不必要的包裝,以更低價格購買更健康的食品,進而過更簡單和健康的生活。

    她童年時,社區小店就和我們馬來西亞人曾經熟悉的雜貨店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可以販量購買,人人自備罐子、容器、袋子、籃子去裝,不需要用塑料袋。

    “現代人已經失去從前我們媽媽婆婆們的生活智慧和創意,除了使用塑料袋以外,就不懂發揮創意用別的東西代替。”

    可重複使用的不繡鋼或竹吸管,能減少浪費塑料吸管。(攝影:李文源)
    可重複使用的不繡鋼或竹吸管,能減少浪費塑料吸管。(攝影:李文源)

    不算革新,只是明智過生活

    “大家都知道,塑料包裝不僅加重商品成本,使我們浪費錢,也造成嚴重的垃圾問題。到了2030年,海里的塑料垃圾就會多過魚了,且不提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同樣的話,Claire對每一個人重複說著。“人類為了畜牧養殖和種植油棕濫伐森林,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原住民失去生活資源和流失文化,種種問題不只發生在馬來西亞,而是全世界都一樣!”

    “坦白說,我對地球的未來是感到悲觀的!”然而,重複敘述並沒有意義,她選擇行動。除了改變個人飲食消費習慣,也創辦裸包裝商店,為有意改變生活模式的大馬人提供另一種選擇。

    她指出,裸包裝好處在于減少浪費。很多人常有從超巿買干糧回來,因為忘了用,往往放到壞掉不得不丟棄。干糧裝在沒有包裝、透明的瓶罐內,一目了然,會提醒你還有多少分量,不要忘記吃完它。

    “其實我們並不是創造了什麼革新的生活方式,只不過用常識和智慧生活。”

    支持本地供應商及弱勢族群

    “我們盡量從本地供應商購入,然后販量出售,消費者可以依個人所需,購買需要的分量,避免浪費,同時也減少浪費包裝和節省金錢。”Claire表示,由于沒有包裝,店內乾糧價格也會比較便宜。為提倡健康飲食,店內也將與本地有機農場合作代訂有機菜箱。

    此外,她也支持本地社區及弱勢團體,比如售賣由原住民手工制造的籃子、竹吸管、單親媽媽制作的果醬、難民婦女制作的布生衛棉等。每個月店里都會舉行各種工作坊,教人裁種或手作,歡迎公眾人士參與。

    法國女子Claire Sancelot創辦的The Hive Bulk Foods,位于吉隆坡孟沙區。(攝影:李文源)
    法國女子Claire Sancelot創辦的The Hive Bulk Foods,位于吉隆坡孟沙區。(攝影:李文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