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勢堂‧詩人之手 激蕩擂天鼓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架勢堂‧詩人之手 激蕩擂天鼓聲

    架勢人物——二十四節令鼓原創人之一陳再藩(小曼)
    架勢人物——二十四節令鼓原創人之一陳再藩(小曼)

    特約:子若
    圖:連利元/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從最初的九鼓演變成后來的二十四節令鼓,30年來,全球先后出現過逾三萬個鼓手以“擂動擎天的鼓聲,思我不息的薪傳”初心,擺出非一般架勢的雄渾鼓陣,用撼動人心的鼓樂,鼓舞著每一個跟它美麗邂逅的生命!
    這一切“鼓麗”出自陳再藩(小曼)在會議上的一個發想、一張構圖,也幸好身邊有個文化摯友,已故音樂家陳徽崇,讓一切符合發生的偶然性,也存在發展的必然性!

    一張手繪圖
    飛天出彩成標誌

    二十四節令鼓橫空出世,享譽全球,追查源頭,更是激起大馬人心中的隆隆鼓聲。二十四節令,並非師自中國、台灣或香港,而是從大馬發起,且靈感來自詩人的一個念頭……

    小曼老師說,二十四節令鼓在草根階層走了30年,走到今天這個高度與遠距。此時此刻,他冀望國內能有24家企業挺身而出,當起企業鼓手領養二十四節令鼓未來十年的發展,必將出現不一樣的風景線!
    小曼老師說,二十四節令鼓在草根階層走了30年,走到今天這個高度與遠距。此時此刻,他冀望國內能有24家企業挺身而出,當起企業鼓手領養二十四節令鼓未來十年的發展,必將出現不一樣的風景線!

    如果你在網絡上查找“二十四節令鼓”關鍵字,維基百科或百度百科會告訴你乃至全世界的人,這是大馬華人社會的創作,一種結合二十四節氣、書法,以及南獅單皮鼓的鼓藝表演,于1988年由我國已故音樂家陳徽崇及詩人陳再藩聯合創作。

    單看內容,已經令人熱血沸騰,更別說親耳目睹節令鼓聲連天的氣勢磅礡,足以讓人看到熱淚盈眶!這是屬于這片赤道土地上的文化產物,如今遍佈在世界各地,這是一個值得擁有國人肅然起敬的文化成就。


    今年八月尾,在半島上的南方大地,將再一次擂動鼓聲,第五屆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將臨,並以“三十而立,鼓舞天下”之名,粉墨登場!用30年時間深耕,在二十節令鼓終于走到自立于世的此時此刻,《架勢堂》有二十四節令鼓創始人之一的陳再藩來做客。

    陳再藩是馬華詩人,筆名為“小曼”,畢業于新加坡(前)南洋大學商科工商管理系。畢業后,業餘創作政治漫畫,曾為馬、新兩岸的報章撰寫專欄,作品有現代詩詩集《繭》、《小曼詩藏》等等。

    如今,他擔任南方大學學院的策略發展部總監、文物與藝術館館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是許多重要文化創意的設計者,以及大型文化項目的推手,他也是一名稱職的文化工作者。

    二十四節令鼓之所以橫空而世,源自于1988年新山中華公會承辦的第九屆全國舞蹈節,出自于他的一張手繪構圖……

    從敦煌深掘挖出二十四節令鼓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日前,從柔佛新山風塵僕僕來到吉隆坡的小曼,在城裡一家劇場邊的咖啡座裡,給我們再次憶述當年創作二十四節令鼓的經歷。他或許跟無數的人敘述了無數次,但每一次的憶述都有不同領悟,更何況,用30年時間來成就與堅守一項文化任務,如是日子絕非短暫,如是感觸亦非淺薄。

    在那個以“九舞”為名的第九屆全國舞蹈節上,小曼寫的一首詩讓陳徽崇老師譜上了曲,作成了《啟舞》這首歌,此歌后來成了舞蹈節的主題曲,“當初寫這歌詞的時候,並沒有想太多,焦點是舞蹈,鼓樂是伴奏。”直至這首歌成了主題曲后,他下意識覺得有點單調,因此認為伴奏應該亮相了。

    這首歌的歌詞裡有一段寫到︰“鼓樂不息千年……某年某月,我們已習慣過節”在一次的會議裡,“當別人在討論別的事情時,我即場畫了一張伴奏呈現的畫面。”這張畫即是現在廣泛流傳且被談論、被刊登的《九鼓雷鳴》開幕構圖。

    “在這張畫裡頭,大部分人忽略的一個細節是,九個鼓手的前面有兩盞照射燈,把鼓手的影子照到背幕上,這樣有點類似敦煌的壁畫。”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標誌,小曼是之前看到鼓節海報出現類似“飛天”的畫面,因而把他的思絮帶到了敦煌的壁畫上。

    “這個是近因。”凡事有近因,也必有遠因,他接著分析說,近年來,他最常思索的是,他跟陳徽崇老師之間的創作關係,“自1986年合作舉辦大型中秋園游會后,但凡后來合作個案裡頭,都存在一個重要的元素,那就是‘過節’。”

    “1987年,為配合中秋園遊會而把《傳燈》這首歌帶進來之后,徽崇他心中有一個意念,那就是把一首歌唱成一個節。"“節”之于他很重要,“在我看來,華人傳統節日要有歌、有舞蹈、有音樂,還有特別的禮儀、習俗、食物、風俗、傳說,以及故事,那麼,一個節日才有它的個性與豐富性。”

    這個元素是他跟陳徽崇一起沿著前進的方向,當他們在辦舞蹈節時,為了使它更豐富,于是有了各類包裝,包括:主題曲、開幕儀式、舞台內外的設計……“這些的東西一再衝擊著我們不斷去挖掘,而那些動作應該是在挖礦,直到最后,二十四節令鼓被我們挖出來了。”

    小曼于1988年為“九舞”繪畫的“啟舞”九鼓雷鳴構圖,非常經典。如今,這張圖成為二十四節令鼓同道中人的佳話(畫)!
    小曼于1988年為“九舞”繪畫的“啟舞”九鼓雷鳴構圖,非常經典。如今,這張圖成為二十四節令鼓同道中人的佳話(畫)!

    雷鳴三日不息四季為九鼓加持

    小曼依然記得,“九舞”開幕儀式上的《九鼓雷鳴》,震撼了現場所有觀眾,大家起哄,感動至深,“原本只在三天活動中的首天亮相的九鼓雷鳴,在主辦當局和觀眾的要求下,一連三天都上演。”

    如果只是表演一天,一切可能就止步于那一天了。那是1988年的人間四月天,“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衝擊,那是因為大家喜歡。喜歡什麼呢?喜歡九個鼓一起擂響發出來的聲音,它的衝擊力很震撼!”

    從當初的紙上談兵到現場親耳目睹,他同樣被震撼到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從寫主題曲到完成,整個創作過程看似一條龍的有去無回,實則分成三個不同階段,期間心情轉折亦很大。

    從那年四月出現的九鼓演變到同年六月的二十四節令鼓,當中,不能不提一本詩集,是它啟動了他的靈感泉源,“當時,我剛好買了一本新書,那是台灣的向陽寫了一本以《四季》為名的的詩集。”

    “這本詩集內容不是寫春夏秋冬,而是二十四節氣。”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觸二十四節氣,“在這之前,跟多半大馬人一樣,對廿節氣都是略懂罷了!”不看則已,一看之下,他才發現,華人的歲月是可以以此分割,“二十四個節氣就是一年的順序,每一個節氣就是一個節點。”

    當時,他腦海裡閃現的和他心裡所想的對接上了,“對了,就是二十四個。”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他想出了以二十四個獅鼓來代表每一個節令,配以書法藝術為二十四面單皮鼓刻背,構成一支天人合一的大型鼓陣,“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文化藝術的路上,小曼(左)與陳徽崇惺惺相惜,后來共同創作名滿天下的二十四節令鼓,2009年更被列入馬來西亞非文化物質遺產。
    在文化藝術的路上,小曼(左)與陳徽崇惺惺相惜,后來共同創作名滿天下的二十四節令鼓,2009年更被列入馬來西亞非文化物質遺產。

    千千萬萬人參與
    藝路不孤單

    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成立于1988年的6月12日,小曼說,當年,這個大鼓的題字儀式和成立典禮,就在新山古老的柔佛古廟舉行。

    根據當年的報導,12位來自我國和新加坡的著名書法家齊聚古廟揮毫,為二十四面大鼓題上二十四節氣,一時之間,鼓、二十四節令、書法藝術和文化香火彙集成一體,二十四節令鼓就在這個富有意義的背景下,宣告誕生。

    看似偶然,亦有必然

    經過卅年歲月的凝煉,二十四節令鼓經歷不只一次的蛻變,而當年與小曼一同催生二十四節令鼓的陳徽崇也在十年前告別了人間,他沒有機會看到鼓節的出現,很可惜。問他近十年一個人走,孤單嗎?“不是一個人走,一路上有很多人陪同。”

    他說,二十四節令鼓是千千萬萬人參與出來的,“我跟陳徽崇開了一個頭,他一直在做推廣和教學工作。自他離開之后,我繼續做推進的任務,包括:整個產業生態的創造、找理論的基礎。”

    上週五是陳徽崇逝世十週年紀念日,他到墓園憑弔老朋友去了,他有感而言道:“有的時候,我在想說,這一生人裡頭,假如沒有像徽崇這樣一個朋友,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即便有他這樣一個朋友,假如沒有那一系列文化活動的刺激,也同樣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所以,他認為,有些事情有它的偶然,亦有它的必然。

    自1986年開始,他倆是這片土地上重要的文化推手,也是文化好搭檔,“他搞藝術,我則負責文化活動的策劃、包裝與執行。”兩人的合作可說是天衣無縫,“他給我最好的是,對藝術與文化的執著;而我可以給他的是,讓他想做的事情得以實現。”

    可是,在二十四節令鼓這件事上,兩人的角色卻對調了,“這是我想做的事,反而是他幫我實現了。如果不是這個朋友,而是換成別人來做,結果可能不一樣了,”幸好就是他!非常完美。”

    他覺得,這個朋友在二十四節令鼓這文化動作上賦予了藝術的呈現,“他並非照單而做的創作者,反而有進行深層思考,比如:在最早期的樂譜裡面,有很多是跟農業的插秧、收割這些東西有關,他同時融入了四季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過程。”

    在他的眼裡,這個創作裡的思考是非常珍貴的!人生得一此相識相知、相惺相惜的良朋“藝”友,今生無悔,亦無悔今生!

    小曼與手集團創辦人吳聖雄在商討鼓節事宜,后者在憶述舊事時說道,當年陳徽崇老師不辭勞苦,每個週末從新山驅車到芙蓉教他們打二十四節令鼓,他后來把擊鼓變成職業,成立了國內首支自資且以企業方式經營的專業敲擊鼓團。
    小曼與手集團創辦人吳聖雄在商討鼓節事宜,后者在憶述舊事時說道,當年陳徽崇老師不辭勞苦,每個週末從新山驅車到芙蓉教他們打二十四節令鼓,他后來把擊鼓變成職業,成立了國內首支自資且以企業方式經營的專業敲擊鼓團。

    天下鼓手是一家家要多大有多大

    對于當年這個突發奇想,小曼認為,二十四節令鼓的誕生為大馬華人開啟新的篇章,“大家才開始對二十四節令有所認識。”二十四節令鼓是文化藝術的傳播,更是古老智慧的傳承!

    由于古代農作的背景,中華文化裡頭的人跟土地、大自然存在緊密的關係,“從土地上醞釀出來的哲學與思維不少,若是仔細看二十四節氣,可看出中國古代的環保意識,人們皆按時序的變化做該做的事。”

    隨著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7年中國再接再厲成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他認為,此舉措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隨著當下城市化普遍之后,過多的科技化與急功近利的生活,使得人們需要將傳統的東西沉澱到新一代裡頭。

    在大馬,小曼與陳徽崇為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做了一次有生命力的呈現,並且還在傳播當中,傳播力量依然巨大,它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滿足于文化、藝術、團康、健身等多方面的功能性,“它的魅力慢慢地被我們挖出來了!”

    一直在為二十四節令鼓進行宏觀推展的小曼說道,從當初學校一步一腳印走出來,2010年國際節令鼓節的出現,把二十四節令鼓推向精緻化,爾后,又有了區域賽至精英賽,使得二十四節令走向更完整的機制與平台,創造出屬于大馬二十四節令鼓的生態圈,“越走越能看到未來的地平線!”

    他在今年6月13日在面子書以《而立。鼓舞》寫了一段感言,文末,他寫到:“天下鼓手是一家,這個家,要多大就有多大!”站在此時此處凝望遠方的地平線,只要把故事說好,使命做妥,期待二十四節令鼓另一個卅年、五十年的美麗風景!

    第五屆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
    ★日期 : 24/8星期五,精英賽
    25/8星期六,節令鼓節
    ★票價 : 單日票券分為普通券60令吉
    (學生券30)及貴賓券100令吉
    ★購票熱線 :新山中華公會07-2788999及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07-2249633
    ★地點 : 柔佛新山巴西古當市政局室內體育館
    近日,他們也在手機架設一個互聯網平台,裡頭記錄全球逾三百支二十四節令鼓隊伍的分佈與性質(專業、大學、中學、小學、企業等)的詳情。列表顯示,世界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柔佛新山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于1988年6月12日正式成立。
    近日,他們也在手機架設一個互聯網平台,裡頭記錄全球逾三百支二十四節令鼓隊伍的分佈與性質(專業、大學、中學、小學、企業等)的詳情。列表顯示,世界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柔佛新山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于1988年6月12日正式成立。
    一晃眼,卅年過去了!此圖為1988年在柔佛古廟舉行的二十四節令鼓成立儀式和大鼓題字儀式之珍貴畫面。
    一晃眼,卅年過去了!此圖為1988年在柔佛古廟舉行的二十四節令鼓成立儀式和大鼓題字儀式之珍貴畫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