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聚焦‧污名化產後憂鬱症 加重病情影響母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健康聚焦‧污名化產後憂鬱症 加重病情影響母嬰

    報導:陳筱柔
    圖:有關公司提供、互聯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情緒人人有,產婦與嬰兒也是如此。產后憂鬱和嬰兒情緒健康,是決定母嬰未來人生品質的兩大重要關鍵!

    迎接新生兒回家,看似每個家庭中最感動難忘的人生經驗之一,然而對於一些媽媽或寶寶來說未必如此,初為人母的喜悅,可能會被生產后出現的莫名憂傷和持續性焦慮侵蝕而消失無蹤,而嬰兒也可能會出現大人們難以理解的情緒障礙。

    臨床心理醫生符祥怡在一項Tollyjoy嬰兒日課程活動中強調,產婦和嬰兒都可能會陷入“藍色憂鬱”的情緒困擾風暴,產婦主要就是產后憂鬱症,而嬰兒雖然無法用言語表達,但其實也會因為各種因素(例如:父母的對待方式、生活環境等)出現情緒方面的困擾。因此,她呼籲人們應提高對母親和嬰兒心理健康方面的醒覺意識,同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關愛。

     ■臨床心理醫生符祥怡呼籲人們,應提高對母親和嬰兒心理健康方面的醒覺意識,同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關愛。
    ■臨床心理醫生符祥怡呼籲人們,應提高對母親和嬰兒心理健康方面的醒覺意識,同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關愛。

    符祥怡:嬰幼兒情緒障礙影響發育


    根據2016年馬來西亞國家健康及發病率調查(簡稱NHMS)結果顯示,在850名參與調查的女性當中,有12.7%有產后憂鬱症,這個數據也意味著產后憂鬱症其實並不罕見。

    “產后憂鬱症不一定會在生產后馬上發生,或在第一個孩子誕生后發生,也有可能在第一年內或懷有第二胎后才逐漸發展形成。然而,我們的社會對於產后憂鬱症至今仍然存在污名化現象,因此,許多母親會害怕被標籤而不尋求適當的治療,導致病情加重,進而影響母嬰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對嬰兒的情緒發展造成影響。”符祥怡表示,產婦的心理健康素質和生活環境,會對初來報到的嬰兒產生重大影響。

    “嬰兒期和幼兒期時所承受的壓力或情緒障礙,會對一個人的發育過程造成深遠的影響。許多研究顯示,親密慈愛的母嬰關係(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兩年),與孩子未來在社交和認知發展方面有很強的關連性。”她強調,從嬰兒期開始提供一個安全穩定和關愛的環境,將有助於孩子未來的人生發展。

    認識產后憂鬱症

    動不動就想哭?夜晚睡不著覺或常做惡夢?做什麼事都不對勁?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陷入哀傷自責情緒中?研究指出,新手媽媽面臨人生角色、身心賀爾蒙等重大變化,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甚至更嚴重的產后憂鬱症。心理醫生呼籲產婦或家人留意以下各種不同面向的憂鬱警訊,別讓產后憂鬱找上門!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生理:莫名感覺不舒服(頭痛、胃痛、胸悶、暈眩等)、食慾改變(胃口大增或減少)、睡眠困擾(嗜睡、失眠、惡夢等)。

    ●情緒:常出現憂鬱(例如:悶悶不樂、想哭、沮喪)與焦慮情緒(如緊張、擔憂),有些人可能會變得容易激動、易怒、煩躁。

    ●想法:對自己、某些人或事件出現負面思考,並透露悲觀消極訊息,例如:人生沒有意義、一切都是我的錯、自己拖累大家……等,嚴重時甚至可能產生放棄生命的念頭。

    ●行為:莫名變得懶散不想動或遲鈍、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等。

    6大高風險群
    易患產後憂鬱

    當然,未必所有的產婦情緒低落,就是憂鬱症,符祥怡醫生表示有些可能只是輕度的產后情緒低落現象(也稱Baby Blue),會在幾個星期后自行緩解。符醫生提醒以下高風險群,應多加留心產后憂鬱症的可能性:

    1.家族精神病史:家族中曾經有人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

    2.婦科問題:產后抑鬱症某部分和生產后的賀爾蒙變化有關係,所以曾經有嚴重的經期前症候群,或是曾經服用避孕藥而有負面情緒的女性比較容易得到。

    3.非預期懷孕:沒有計劃下突然意外懷孕或本身對於懷孕這件事感到不快樂。

    4.近期或懷孕期間曾經遭遇變故:例如,離婚或婚姻壓力、失業、家中有人生病或死亡等。

    5.童年陰影:曾經遭到家暴或來自不完整的破碎家庭。

    6.缺乏支持系統:例如丈夫不願意共同承擔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與幫助等。

    走過低迷幽谷?你可以這樣做!

    1.向伴侶、家人或朋友尋求協助。

    2.與其他新手媽媽交流抒發情緒或向她們請教。

    3.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從小關愛免影響身心

    導致嬰兒情緒健康出現問題的5大風險因素:

    1.睡眠、餵食障礙

    2.對於周遭事物過度反應或缺乏反應

    3.生理性健康問題或先天性疾病

    4.與父母缺乏親密互動

    5.遭到遺棄、大人們粗心大意忽視嬰兒需求

    情緒是對於環境變動所衍生出的主觀感受,伴隨著生理的反應影響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專家認為,新生兒作為最原始的生命,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潛意識情緒,因此,大人們粗心大意的照顧,可能會引起防衛機制啟動而影響嬰兒今后的心理和生理成長。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與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若想要讓孩子情緒穩定發展,就必需從小開始付出關愛及培養良好情緒發展,否則未來不僅會影響個人行為,也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

    促進嬰兒情緒發展建議

    符祥怡醫生提出了以下幾個促進嬰兒心理及情緒健康發展的生活小建議:

    ●經常與嬰兒溝通及互動

    ●細心觀察嬰兒行為變化,以及了解他們發出的各種提示。

    ●對於嬰兒的各種需求給予反應。

    ●當嬰兒害怕或哭泣時,應給予撫慰及關愛。

    ●為嬰兒打造一個健康舒適、快樂自在的環境空間。

    母嬰情緒息息相關

     符祥怡分析,嬰兒與生俱來就擁有感受情緒的能力,能夠體驗到恐懼、害怕、激動等情緒,在不能夠理解語言的階段就會通過父母的語氣、表情、反應等來捕捉情緒的信號。

     因此,母親和嬰兒的情緒往往是一種彼此依靠、彼此影響的關係,建議心理健康應從小開始做起,父母與嬰兒應保持互動並確保為他們打造愉快歡樂的生活環境,共同促進嬰兒健康的情緒發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