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教節特稿 吳翠美:微型獨中的最大希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華教節特稿 吳翠美:微型獨中的最大希望

2014年4月,我一路從家鄉納閩,途經汶萊、美裡、民都魯、詩巫,開車來到了砂拉越泗裡街,就任為泗裡奎民立中學校長。



剛開始兩個月的任職生涯是我人生中極為辛苦的一段日子,我來到了全新的環境,面對全新的人事物,所幸我頂住了壓力,突破了自己一些舊有的思想束縛,有一種破繭而出,蛻變之后的法喜。

用生命影響生命

我一直認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停滯不前了,那也就是我們從教學崗位上退下來的時候了。



要想教書育人,首先要將自己作為“教育”對象,努力提升自己的身心靈,明白了人生在世的困難及挑戰,進而想方設法去突破這些困境,才有可能以身說法帶領著孩子一起前進——用生命來影響生命。

我們要從自己的身上先看到希望,就會輕而易舉地從學生身上看到希望。在這么多關于教育的表述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教育就是希望”。

我掌校的泗裡奎民立中學,目前辦學遇到了極大的瓶頸,全校只有51個學生,是全國最微型的獨中。但51孩子就代表51個希望,不是有這樣的說法——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同樣的“給我一個孩子,他也有可能會改變整個世界”。

將劣勢轉成優勢

在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之下,微型獨中裡的孩子就是這所學校最大的希望。教育的主體本來就是學生,學校設備的完善固然能優化學習的環境,但即使是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教育機會還是處處,關鍵在于我們是不是一個有心人。

對孩子進行思想與行為的形塑,不靠任何外在的條件,胥視我們對他們的心靈與背景認識的多寡、我們願意在課堂之外花多少時間陪著他們一起完成事情、我們用多少心思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而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來賞識或指正他們。教育既是一個複雜的工程,也可只是真摯的心與心碰撞的簡單的工程。

微型獨中要能將學校的一切劣勢轉化成優勢:學生人數少反而更有利于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盡可能因材施教;學校可能會收到一些弱勢學生,反而更有條件讓學生們學會尊重差異;學校也可能如我的學校那樣,沒有總務、校工、守衛、園丁等,反而可以順理成章訓練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培養他們愛護學校如同愛護自己家園的認識;學校人口不多反而更易于強調“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觀念,形塑學生自治的校園文化;學校可能面對經費來源困難的問題,反而能讓學生及早學習到勤儉、量入為出等優良的中華傳統美德等等。

撒下善的種子

我堅信只要我們不乖離教育的初衷,一所學校所能夠發揮的功能又豈是它的大小所能限制的。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心中撒下一顆好的、善的種子,然后在一旁耐心地守候著,有一天土壤、空氣、陽光、水分對了,種子自然會長成參天大樹: 不要懷疑、不必心急!

教育其實可以很簡單……

(南京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泗裡奎民立中學校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