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勉励 “声”援华教 以笑料淡化悲情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互“相”勉励 “声”援华教 以笑料淡化悲情

 左:何佳文要透过演出,和观众作心灵上和思想上的交流。 右:苏维胜希望自己的相声表演,能带给大家笑声和省思。

左:何佳文要透过演出,和观众作心灵上和思想上的交流。
右:苏维胜希望自己的相声表演,能带给大家笑声和省思。

报导:曾欣艳
在12月13日(周日)的2015年华教节午宴上,大马著名相声演员苏维胜与何佳文将为观众呈献相声演出,他们会以笑料淡化悲情,以风趣与幽默手法为大家呈献华教路上的另一番风景,勉励大家,越艰难越要坚持。



苏维胜笑说,为了创作一个有内容之余,又能把自己逗笑,还能把观众逗笑的相声作品,自己的确死了不少脑细胞!

“不过听说脑细胞越用越活跃,至少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苏维胜坦言,相声的创作过程是“痛苦”的,而他这一次的搭档何佳文虽未用上“痛苦”两字,但也直言,相声创作是一件让相声演员哭笑不得的事情。



“这次的相声段子由苏维胜独自创作,我也是拿到初稿后,在排练过程中与他边演边修稿,以确保段子的流畅性及可‘笑’性。”

何佳问进一步解释到,笑的层次有很多,如直截了当的狂笑、带有讽刺意味儿的奸笑、先褒后贬的笑等。

无时无刻构思段子

他说,这些逗笑的方式可以被灵活性使用,所以段子中没有特定的逗笑标准。

苏维胜说,自己习惯在接到任务以后即开始无时无刻都在构思相声的段子,这次也不例外。

这次为华教节的相声演出创作之际,他尝试不着眼于个别历史或是华教事件,而是让自己退得更远。

“从远距离看历史事件发展,以期找出事件发生的本质,从根本的民族记忆出发,希望能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

他解释,事件的角度与结构必须统一才能够将作品完美呈现,否则格格不入,但是,在相声里边,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趣味。

“这是一个困难的矛盾统一过程。”

此外,苏维胜在对作品做自我检验时,更是经历了多次的构思结构,然后不断的推翻再重新结构,不断的重复就为了选出最终最佳的结构。

苏维胜:博君一笑足矣

即便一直有在创作与华教相关的相声作品,其实苏维胜于早前接到林连玉基金会邀约,为华教节午宴表演相声之际,曾因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而挣扎万分。

后来,诗人周若鹏与舞蹈家马金泉一再“怂恿”,加上他本身一直以来非常仰慕林连玉基金的理念,最终才硬著头皮接下这一任务。

“以我对林连玉基金会的粗浅认识与观察,它是个以华教为基础的组织,且同时朝多元化的公民社会路线进行。”

其实,苏维胜上述所说的也正是林连玉基金会所贯彻的理念,即林连玉生前所主张的“多彩多姿,共存共荣”。

逗笑是第一任务

他说,估计出席华教节午宴的观众皆是热心华教工作的人士及国内的知识分子,在他们面前演出相关内容段子,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班门弄斧。

他也说到,这次他与何佳文对这次的表演就定位在以幽默的角度,博君一笑,足矣。

“相声表演里,逗笑是第一任务,若逗笑之余还能够有内容,也就算是完成任务了;若观众在笑完以后还能有所启迪,那就相当于中彩票了!”

何佳文:让观众有共鸣

另外,在被询及这次的相声作品能否引起观众共鸣,或对该作品有何期待时,何佳文可说是感触颇深。

“这几年,本地相声演员都很努力的创作属于本土特色的段子,当中包括以本土熟悉的语言,或方言、熟悉的本地创作歌曲、熟悉的本地时事内容等作为相声创作的内容及题材,这都是为了让观众有更多的共鸣而努力地尝试。”

他也说到,看相声其实就是为了要放松、为了笑,而观众能在笑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演员所说的话题正是自己周遭发生的体验,则那种认同感是发自内心的,发出的笑声和掌声也是发自内心的。

“希望透过演出能和所有观众有零距离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想笑时尽情发笑,认同时尽情鼓掌。”

冀国家多了解中华文化

苏维胜说,大马华教是国家重要的资产,而中华文化对于“忠”的教导比任何文化的份量都要多,接受过中华文化熏陶的国民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他希望国家多了解中华文化,并了解与意识到华教这个资产能为国家带来稳定。

苏维胜也感恩华教前辈“自我反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让他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并祝愿大马华教能够继续发展,路子越来越宽。

何佳文则感谢华教斗士们和先贤的努力奋斗。

当然,他也感谢父亲让其从小接受华文教育,让他能欣赏母语的美丽及美丽,大学毕业后也因此有幸当上大马中文广播电台主播,以熟悉的语言和全马听众在空中交流。

“如今在邻国就业,懂得中文更成为我在工作岗位上立足的优势之一。”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