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微笑相送 需有智慧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微笑相送 需有智慧

20151229heart



報導:劉純瑤
圖:李玉珍、互聯網

富貴集團於幾個月前在蒲種福朋喜來登酒店舉辦生命經理師研習會,彙集各相關領域最具權威的師資,如馬佛總甲州分會“臨終關懷教育學會”宗教導師釋常持法師、臺灣殯葬資訊網主筆及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主辦人郭慧娟老師,以及馬來西亞易經風水總會長黃十林等,為大家分享現今殯葬業的知識與新趨勢。

“所謂‘臨終關懷’是指臨終前,針對病人或家屬,大概三、五天前或一個月,去做短暫式的關懷。其實,早在1997年,我就在臺灣南華大學推行殯葬管理教育,並成立‘中華殯葬教育學會’及‘中華殯葬生死教育學會’等。”

釋常持法師表示,殯葬教育屬於專業技術,而生死教育則屬於哲學,“成立目的是因為大家都在受傷,比如說我得了癌症忽然死亡,花了很多錢,又處在悲傷中,殯葬方面要花錢,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可能還要去借錢處理殯葬,這時你需要臨終關懷,也需要殯葬教育。”



“本來一個人往生要花台幣40萬,後來我們把它套餐化,經過我們跟殯葬業者溝通後,讓他們慢慢遵守一些道德,現在只需20萬台幣。”釋常持法師還沒出家前,就開始研究這門學問,一開始只做“臨終祝念”,後來因殯葬業者的不專業和粗魯,經常讓信眾受傷,於是信眾向他們詢問,“我們本身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只好跟殯葬業者學習,然後自己看書和看外國資料等。”

慈悲沒敵人 如大地包容

釋常持法師在這次研習會上,分享的主題為“慈悲沒有敵人”,“從地藏經的宏觀去落實地藏菩薩精神,慈悲沒有敵人,因為你包容他,包容人跟事,要學習大智慧,瞭解佛法的因緣果報和中觀思想等。以地藏菩薩的孝道精神彰顯殯葬禮儀的重要性,慈悲不分好人壞人;沒有好人壞人,就沒有敵人,安忍如大地;大地無論好人壞人都接受,好人佔一片地,壞人也是佔一片地,包容一切的好壞善惡。”

“殯葬業者必須學習地藏菩薩精神,面對客戶要包容,要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服務,讓大家都認識生命的尊貴,和專業禮儀師的敬業精神。彼此有禮讓的互動之後,往生者的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就能圓滿,並感召更多人在49天裏面為他誦經,這樣大家都受益,都感受到他的精神。”

釋常持法師 來自臺灣,於2006年在馬佛總甲州分會成立“臨終關懷教育學會”,2010年正式註冊為“生命關懷教育學會”。
釋常持法師
來自臺灣,於2006年在馬佛總甲州分會成立“臨終關懷教育學會”,2010年正式註冊為“生命關懷教育學會”。

人生有規劃 死亡無所懼

釋常持法師解釋,“我們要‘用歡笑送走親人’,親人往生我們都會悲傷,但如果轉變悲傷用微笑來送走他,這個就需要智慧了。你對生命的存在意義要有所瞭解,也要瞭解即將往生的人,他們離開不是沒有了,他們可以到天堂去啊,他們的生命是無限的,只是肉體沒有了。精神和意識之間,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他的精神和意識沒有離開。

“北京有一個案例,一個法師患上肝癌,幾個月就往生了,他有許多不捨,我們一直跟他溝通,他走的時候展現笑容。看的人沒有悲傷,沒有恐懼,彼此之間不是辦喪事,而是辦喜事。”

“還有一個明天要結婚,今天下午去試穿新娘服的女子,回去上班的路上被德士撞倒,腦部受傷,開刀的話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功率,家屬要求醫生開刀。從11點開到4點,我一直陪伴在家屬身邊,後來手術只成功了一半,新娘只能活多一個月。

“在這一個月裏面,新娘不能講話,但手會動眼睛會流淚,經過她的丈夫很用心地陪伴,經過佛法的溝通,經過她自己的體會後,她慢慢地放下悲傷。

“正因為有這一個月的緩衝期,她的先生不會當天就去殺司機,重點是她往生後,遺體從星期五開始放在冷藏室,到了星期一告別式時,法醫來檢查(車禍往生要解剖),看到她臉上的微笑,且身體很柔軟,就問是幾時送進來的,知道是星期五就送進來後,覺得不必解剖了。

“這個法醫是個佛教徒,他覺得這個人很圓滿,就佛法的理論上來說,她應該是往生到天上極樂世界去了。她的先生和家人一看,也轉悲為喜。這個案例說明,如果對人生有規劃,就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有因必有果 緣了就放下

“如果孩子夭折或英年早逝,我們就會告訴父母,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有四種,一種是來報恩的,一種是來討債,還有一種不是報恩也不是討債,是來跟你一個階段的學習。如果是來報恩的就會很孝順你,如果是來討債的,比如說夭折了,讓你悲傷難過,另外一種討長債的就是他為非作歹,讓你傷心和痛苦,這個債就討得更多。人與人之間的因果關係,佛法上比較能夠圓滿講解,父母就比較能放下。”

“所謂規劃,首先你要知道有沒有極樂世界?怎樣去極樂世界?要準備什麼東西?我們自己有準備,也要幫自己的父母親人準備。讓他們瞭解,生前預立遺囑,怎麼面對往生,往生要注意什麼,往生以後要注意什麼事情,這些都要溝通好,他們就會達觀面對死亡,不會有忌諱。”

如何告別 自己決定!

郭慧娟老師分享的主題“現代喪禮的精神”,包括“殯葬自主”,也就是每個人身後事應該自己做決定,而不是交給別人。

“一個人的生命到最後要怎麼去處理,是有意義的,是一個自我實現,但很多人都沒有去談,就會錯失了。自己沒做決定,會讓子孫很困擾,好比我的父親,我和他談了一個多小時,我從來都不知道原來爸爸對自己的身後事有那麼多想法,他會告訴我他想要穿什麼衣服,那件衣服對他有什麼意義,然後又說想要用什麼葬法,誦經部分要怎麼做。談了之後,發現原來他有這麼多想法和心願,包括最後要不要急救等,這才叫作生命劃下圓滿的句點。棺材裏面裝的不一定是老人,平時就要建立談死亡的管道。”

“現代喪禮精神”還包括“性別平等”課題,“傳統喪禮以男性為主,父權為主,以男家為主,決定的人、拜的人都是以男性為主,祭祀以男性為傳承,就會忽略掉女性的權利。沒有結婚的女性死了,不能入自家祖先牌位;為什麼男生可以,女生不行?女性嫁出去後不能回娘家掃墓,喪禮中捧祖先牌位的都是男性在做,那如果沒有生兒子呢?就得去跟兄弟姐妹借一個,但女兒明明就在那邊,卻不被允許做。”

郭慧娟老師 接觸生死學將近20年,殯葬部分也有18年,在臺灣設“臺灣殯葬資訊網”,主要是在臺灣南華大學讀“生死學”研究所,最近也參與臺灣內政部國家禮俗改革部分,對死亡部分接觸比較廣,去年底辦死亡咖啡館的活動,目前在臺灣已經辦了三十多場。
郭慧娟老師
接觸生死學將近20年,殯葬部分也有18年,在臺灣設“臺灣殯葬資訊網”,主要是在臺灣南華大學讀“生死學”研究所,最近也參與臺灣內政部國家禮俗改革部分,對死亡部分接觸比較廣,去年底辦死亡咖啡館的活動,目前在臺灣已經辦了三十多場。

調整傳統 性別平等

“在今天我們就會談到某些東西要做彈性調整,我們的喪葬禮俗有一兩千年歷史,我們和很多專家討論許多禮俗當時的背景是怎樣,為什麼會這樣,到現代要怎麼調整。臺灣已經慢慢在調整,透過教育上課,跟業者談,其實調整也不會怎麼樣。改變習俗的例子就有白冰冰案例,她的女兒就入主他們家的祖先牌位,還有打破白髮人不送黑髮人的例子,以及女兒嫁了,父母和丈夫都答應入女方祖先牌位的例子。”

“性別平等方面,還包括同志課題,初步統計臺灣同志人口佔一成。在殯葬方面會遇到的問題是,當逝者生理是女生,但性別傾向男生時,辦葬禮時讓她穿上男裝還是女裝呢?還有訃文,要怎麼稱呼另一半呢?不可能用夫或妻,我們就想到可用伴侶或摯愛來代替。”

骨灰放哪裡 生前講清楚

“還有一個殯葬自主案例:一個爸爸有四個孩子,他在病重時告訴長子說死後骨灰要撒大海,但長子聽了跟爸爸說,你身體會健康,要把身體養好,爸爸也沒繼續說下去了。爸爸去世後,其他三個孩子回來,老大說爸爸想要把骨灰撒大海,但其他三個孩子反對,因為骨灰撒了就拿不回來,萬一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怎麼辦?於是他們把骨灰放在靈骨塔。

“但是老大心裏很不安,偷偷將骨灰撒進大海,在臺灣這麼做是犯法的,因為法律規定親人的骨灰是親人共同管理,大兒子沒有權利將骨灰撒大海。

“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因為爸爸沒有清楚說明和交代,造成了很多遺憾,孩子覺得沒有完成爸爸的遺願,也會有遺憾。

“這說明殯葬自主很重要,沒有立遺囑的話,孩子還會為了爭財產而互相提告。除了財產和殯葬儀式,還有最後的醫療,也就是器官捐贈、放棄急救等,都要自己做決定,因為生命是自己的。”

騎“摩哆”駕返瑤池!

現在臺灣也漸漸流行“個性化告別式”,“有個年輕人很喜歡重型摩哆,他的告別式就出動了很多重型摩哆,告別式會場也放了重型摩哆,也就是用他最喜歡的方式去辦告別式。

“還有一個生前非常喜歡泡茶,所以他的告別式會場就放了一個泡茶座,後面寫著以茶會友,大家就坐在那邊泡茶,有些人就上去分享和逝者相處的回憶等。在外國,有一位老先生很喜歡騎重型摩哆,業者就讓他坐在自己的摩哆上,然後用一個透明玻璃罩罩住,讓他入土,以實現他生前最喜歡做的事。”

用動物向小朋友談生死

“我也舉辦過‘寵物死亡咖啡館’。臺灣養寵物的人很多,但寵物死了公司不會批假期給你,所以人們連悲傷的時間都沒有。另外,我們也和小朋友談死亡,用動物的生老病死和他們談,小朋友一般上從小學開始就接觸死亡,但父母不談,小朋友自己去想。

“我們會跟小朋友說,任何生命都會生老病死,植物、動物都會,就像春天的時候植物很翠綠,夏天的時候又怎樣,秋冬的時候會枯萎,那動物也一樣會死。 家裏的動物死之前,能為它做些什麼?陪它吃喜歡吃的食物、陪它找朋友等,最後就會說到其實人也一樣啊,讓小朋友可以聯想起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