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大磁力(第3篇)学习华语.注重五育 友族欣赏华小优点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华小大磁力(第3篇)学习华语.注重五育 友族欣赏华小优点多

王仕发说,华小的办学口碑,在友族之间口耳相传,就有更多友族把孩子送入华小。
王仕发说,华小的办学口碑,在友族之间口耳相传,就有更多友族把孩子送入华小。

报导:许雅玲
摄影:张文辉、岑家豪、练国伟、杨淦翔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共有7万2443名友族生,占11.84%,到了2014年,友族生增至8万7463名,占15.31%,其中,土著学生有6万6647人(占11.7%),印度学生有1万2604人。

吉隆坡华小现况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在2003年吉隆坡地区华小的友族学生人数为2599人,2010年为3111人,2015年增加至3902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友族生进入华小就读,而不是选择进入设备与师资相对完善的国民小学?



关于华小对于友族的吸引力,董总主席拿督刘利民、吉隆坡崇文华小校长王仕发、冼都中文华小董事长拿督王鸿财,以及教育学者杨泉博士,不约而同指出: 中国经政地位崛起,华文的经济价值提升,是重要因素。

华小制度较完善,校园纪律良好、读书风气好,学习和承传华族的教育价值观,是华小发展了一甲子的优秀价值;多学另外一个语文,则是吸引友族家长的另外一个原因。

王仕发坦言,华小是维护华文教育的堡垒 ,而华小的办学,还是得从学校硬体开始。教室、办公楼、礼堂、电脑室、图书馆、体育场….都是由董事部大力推动,华社出钱,聚沙成塔,辛苦建立起来的。

一视同仁

他继续说:“华小三大机构(家教协会、董事部和校友会)负责发展学校硬体建设及教学软体应用,校长和老师则扮演全面推动母语教育的角色。老师的打拼,加上校长的办学精神,先吸引了华族,现在慢慢吸引友族。”

华小的学术和五育(德智体勤美)成就,亦是吸引友族入读的因素。

“华小大磁力,包括以华文学算术的优势,”杨泉说:“虽然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比较优越,而且华文教学也趋向背书的方式较普遍。”

关于华小对于友族的磁力,王鸿财和王仕发均说:华小有优点,但不会自满。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华族或友族学生,都一视同仁,这应是最令友族家长放心的吸引力之一。

王仕发说:“不管乡区或市区,把孩子送入华小的友族家长,都有一个模式:把第一个孩子送进华小,看到学习还不错,自然就把弟妹也送入华小,让兄姐带弟妹学习;部分家长也可能是跟风而来,因为亲友把孩子送入华小,都说很好。”

东马方面,来自砂拉越的刘利民说:“微型华小的友族入读率高,主要是社会变迁因素,华人家庭外迁,友族子女若不报读最近的华小,就要到更远的国小就读。至于市区的友族家长,更看重华语的国际地位,加之与华族交流机会较大,对华小办学风气有所认识,才产生入读信心。”

富裕友族家庭也选择华小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偏远地区的微型华小,为了生存,想方设法鼓励友族入读华小,包括免费校车接送和免费餐食。今天,在市区,并非贫寒友族才会入读华小,不少社经地位高的友族家庭,亦愿意把孩子送入华小。

此外,友族读华小,在市内已形成一个趋势,毕竟,从2003到2015年的12年间,吉隆坡华小的友族学生增加了1303人。

想要研究吉隆坡华小友族生情况,冼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区域;大约1公里内,就有3间华小;并且,跨出冼都中文华小的校门,大约走个十步,便先抵达淡小,隔壁就是国小;三个源流的小学,融洽共存,已数十年。

“冼都的友族家长,把孩子送入华小,这肯定不是为了择近方便,把孩子送入华小。“王鸿财笑说:“冼都有三间华小,平民华小,志文华小,中文华小。中文华小的友族生占20%左右,平民华小则高达60%。”

听到60%的数据,难免产生疑问:来年再增加个20%,还能称为华小吗?

政府拒制度化拨款
微小迁校挑战艰巨

政府不愿意制度化拨款,惟有依靠华社苦苦捐款支撑。政府不愿制度化增建华小,华小若关闭一间很可能便消失一间。2014年,全国453所微型华小中,有44所的学生人数不足20人,未来,如果没有新生报读,学校将被关闭。

刘利民坦言,“早期,交通不发达,华人先辈为了孩子的教育,便在各个地方建立华小,同一个地方可以有三间华小并存。交通一发达,加之华人人口外迁,一个地方可能只需要一间发展良好的华小。长远之计,最好还是集中华社资源,迁校到华人密集地区。”

资源有限

杨泉表示,“目前,的确许多微型华小是依靠友族学生的支持,才能存在。从长远来说,迁移至华裔众多的地区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不过,却面对有关当局的多方刁难,加上地方主义情谊的作祟,不愿意让学校迁移至其它地方。”

王鸿财感叹,迁校谈何容易?这涉及教育部的各项批准,尤其是跨州迁校,挑战更大。这点上,华社必须坚持争取制度化拨款和建校。

三人均认同,微型华小资源有限,不过就学校能够教育不同族群的学生学习华文,这在我国推广华文的使用道路上,已经意义非凡!

杨泉:华小体现中华优秀文化

杨泉表示,“华小的优秀价值,苦读、任劳任怨向上精神,体现在中华文化传统的承传。”

几千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对华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都以教育和考试推动社会地位移动(提升)的价值观。因此,再穷也不穷教育、重视考试的思考价值观,在华社根深蒂固。

在众多的人口中争取出类拔萃,所造成的峥嵘压力,无形中促使学校采用能够提升考试成绩的教学策略。而华族董家教也相应的给予配合。家长与其介入教学程序,大多都会给予适应。

“在这信念影响下,学子们下课后,不管喜欢或不喜欢,都得上额外补习课。在学校争取优越成绩为重的信念推动下,老师的教学策略则基本上放在应付考试方面。这种苦读、苦拼的向上精神,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华小的考试成绩标清突出,这大概就是外族所看见的华小优秀价值精神吧!不过,从现代,尤其是西方的教育价值观来说,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他说。

媒介语转换将干扰孩子智力

再说,为什么要坚持母语教育?

杨泉说:“西方国家双语教育研究充分印证,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只能以其中一种自己最精通和熟悉的语文(即母语或第一语文),来发展智力潜能和掌握各门知识。教育研究也证明智力发展与语文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越精通,智力发展则越高。反之,如掌握母语的阶段受到媒介语转换的干扰,智力发展会不但受到影响,心理会受到伤害,与家长(关系)也因而受到影响。”

欧美等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研究充分证明,受媒介语转换干扰学生的学业进展,成就都比同级没受干扰的同学低二或三年级。教育部和教育界在英语教数理的实践期中所收集的调查研究,已经印证了大部分弱势学生因为教学媒介的改换(从母语转为英语)而受到负面的影响。教育部也因如此才肯取消英语教数理的措施。这就是任何族群的孩子,若被送到其他源流学校就读,就会面对的问题。

林坊玲:只想给孩子更好教育

2008年,以友族家长把子女送入华小的现象,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的林坊玲小结,“家长们都是以工具理性的思考角度来看待学习华文这件事。不同背景的家长,他们都有不同方面的期望,无论哪一种期望,他们都是希望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她表示,无论是微型华小或者一般的华小,除了保持传承母语教育的传统,在当今世代,可以试着将教育目标的范围扩大。友族能够学习华语,使用华语,个人认为将有助于促进族群间的关系,让不同族群更了解彼此,这是另一层社会责任。

至于友族读华小的文化冲击,林坊玲尝试换个角度看:共存共荣,即是,穆斯林子弟就读华小,他们也能够在华小求学过程中,维持族群界限的坚持,例如宗教。

家庭经济影响学习条件

林坊玲在搜集硕士论文资料时,特别留意家长们的职业、他们的期望,以及能够获得的支援,包括社会和经济。

她说:“无论是否是友族,其实一个家庭的经济以及能够提供的资源,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条件。”

“其次,则是学生的吸收能力。时间与经济条件充裕的友族家长,将会尽所能的提供他们的孩子各种支援,以在小学学习好华文,以及各种科目的学习。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期望都是比较具体的。”

她还观察发现,不少学校在政府的规划下开办了学前班。

“学前班的学习,对于友族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唯有学会基本的沟通,友族学生在各科目的学习才不会是严重障碍。”

华小对友族的7大磁力

1. 中国崛起,华文经济价值提升

2. 华小制度较完善,办学受到肯定

3. 校园纪律良好

4. 读书风气良好

5. 多学一个语文,加强工作竞争力

6. 华小靠近住家

7. 华小生数理强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