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大磁力(完結篇) 國際學校逐漸受青睞 華小需改革 留住華族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華小大磁力(完結篇) 國際學校逐漸受青睞 華小需改革 留住華族

■華小若不改革僵硬應試教育,華裔家長未必會送孩子進華小。
■華小若不改革僵硬應試教育,華裔家長未必會送孩子進華小。

報導:許雅玲
圖:本報資料中心
2010年至2014年,全國華小的華裔學生人數逐年減少,但友族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這是因為華裔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國家獨立的1957年,平均每個華裔婦女生7.4個孩子,58年後的今天,下跌至1.4個。



越來越多友族入讀華小,華社不能沾沾自喜,只把焦點放在“華小大磁力”。華小有越來越多的友族學生,究竟對華社有甚麼意義和影響?華小會不會變質?

越來越多友族入讀華小,包括市區華小,已是華小將要面對的趨勢。

辦學不錯的華小,學生名額本來就吃緊,而理所當然的,友族父母也會設法讓子女入讀口碑好的華小。



對此,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副主席拿督王鴻財斬釘截鐵表示,“應該先關注的是,華小名額比較吃緊的地區,要是華人進不了華小,這該怎麼辦?”

雖然友族學生增加,不過因為華族學生減少,此消彼長下,華小還是足以應付華裔父母的需求,但華社不可掉以輕心。

“華小是華社資源,由華社辛苦建立,該優先給華族報讀,讓華人子弟學到我們想讓他們學習的母語和文化價值。”王鴻財說。

目前,華小按照學生人數,分為3大類型:A型、B型及C型/微型華小。千人以上的大型(A)與三千人的特大型,多屬城市學校;B型150人或以上;學生人數少於150人,則納入C型/微型。

給孩子更好教育

2014年,全國的華小友族學生人數增至8萬7463名,佔總數的15.31%。8萬7463個名額,需要多少間華小來容納?

王鴻財強調,“倘若華小不改革,最終,華小不一定是華裔父母的首選。”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高達96%的華人把孩子送入華小。教總曾就此指出:根據趨勢,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的小班制、重視英語的學習、以及較為自由學習的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有經濟能力的華裔父母。

對此,為人師表的林坊玲坦言,父母都是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而華小是其中一個對他們來說不錯的選擇。

但現在,在雪隆市區出現的私立學校,包括Home Schooling,以及國際學校的出現,多少影響了父母的教育選擇。

KSSR小六考試制摒棄作業簿教學

華小很優秀,可是,華小還是面對太多挑戰,比如說,去年年尾鬧得比較沸沸揚揚的課題,即是KSSR 小六考試制度。

政府在2011年採用小學標準課程綱要(KSSR)。根據當時的新教育政策,2016年的六年級考生將以政府考試(60%)及校本評估(40%)為計算。

校本評估考試已在許多國家推行,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及能力進行評估,評估涵蓋學生平日的作業和報告、課外研究、活動等計算得分。

難得教育部與時俱進做出改革。眼看“培育具創意和高思維的學生”已露出曙光,但有學生父母,包括老師反對:我們要求100%應試考試,因為對教育部監管沒信心,擔心校本評估制出現偏差,對學生不公平 。

重視語文專業教學

林坊玲坦言,“我們應該被再教育。我們需跟得上此番教育改革的浪潮,教學模式要改變,其中,校長是關鍵人物;父母的教育期望也需要做調整。當然,我理解大家反對的理由,我期望教育部執行過程,不會因為人為偏差以致出現畸形的發展與結果。”

在期待教改的同時,王鴻財坦言,華小應先改變依賴作業簿教學的做法,以及更加重視國、英語方面的專業教學。

華小成績水平被拉低

友族入讀華小帶來怎樣的意義?

林坊玲說,“或許是長期受到各種擠壓,華社在我國辦教育是比較辛苦,長期自力更生,步步謹慎;所以對於友族進入華小就讀,是持著比較觀望的態度。”

“也許,華社,包括校方、父母們,可以試著調整觀念,將想法放得更遼闊──華小的教育對象圈子擴大,表示華文教育辦得成功,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實現族群融合的重要管道。”。

友族父母要求不同

全國校長職工會副總會長王仕發校長坦言,“感謝友族認同華小的辦學水平。不過,我們必須了解一點,即是,友族父母的意願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

假如你問友族小孩:Arumugam同學,請問你在華小的學習如何?有困難嗎?他必定雀躍回答:很好呀!沒有問題。

小孩子的“沒有問題”,正是老師的問題。孩子很簡單,學到的什麼都是好。

現實是,一間學校,若全以華裔考生統計,及格率約95%,加入友族生後統計就變成70%。成績退步,教育總監召見州教育官員,官員回去找校長,校長向老師問責,又走不出以分數為主的應試教育。

加之,友族父母,尤其馬來家庭,不擔心孩子銜接中學的語言問題,因此只把華小當作6年語文班:老師,我不要求孩子考到優良成績…..

成績水平被拉低,難免。

友族當華小校長掀爭議

友族入讀華小帶來怎樣的影響?

撇開老師要用雙語解釋課文,校方要用雙語發公告,華小整體成績被拉低的事實不談,就只說最關鍵的兩點吧:首先,若學校60%學生是友族,有一半人的父母加入家教協會,再有一兩位代表進入董事部。

友族父母的心態不一樣,要求不一樣,奮鬥的目標,當然也和華社不一樣。華小最堅強的後盾,包括董事部和家教協會,倘若內部意見分歧,怎不叫人擔心?

還有,過去,校長群裡面有一種聲音:為什麼華人可以當國小校長,馬來人就不可以當華小校長?當時,包括王仕發在內的華人校長,都不以為意。

一旦,友族華小畢業後,直接銜接獨中,有上增趨勢,只要他或她考獲大馬教育文憑(SPM)華文優等,便符合教育法令闡明的,“華小教師和掌校者必須具備華文資格“,就可以擔任華小校長。

“這是危機嗎?”王仕發反問。

“平等權益下,我們不會阻止友族接受華文教育,友族學有所成,我們應該高興,友族當了華小校長,我們也認同。”王仕發繼續說。

捍衛華教運動
保障華社權利

教育學者楊泉博士說:“華小應重視的困境,就是將來會面對辦得優越、以學生為主和開明教學環境的雙語(英語及華語)私人學校或國際學校的競爭。”

儘管部分小學的教學有進展,但主體還是注重應考填鴨、補習模式,少用啟發批判精神的詢盤、發現教學模式。微型小學的困境更嚴重──學生不足、老師不成型及校舍簡陋。

克服問題困難重重

“要克服華小多問題,困難重重。首先,作為國家教育系統的一環,卻沒得到應有的支援,需要華社出錢出力扶助。華小教師為政府公務員,許多言行須謹慎,華教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時,不能抗拒,只能在夾縫中默默的作出對策或消極的反應。爭取華教的運動還必須努力。”

此外,華小都各自為政,山頭主義風行。一個小小的華人地區,就有許多小型的學校。

“如果這些學校整合成較大型的、擁有較大空間和設備的小學,集中資源,會更好。問題是,目前要申請一間華小都難的行政系統下,華社是不會放棄多麼難得的學府的。華教運動要爭取的,就是保障華社能夠按照需要設立學府的基本權利。”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