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木炎:高峰時段逢雨必塞 道路規劃失衡惹的禍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吳木炎:高峰時段逢雨必塞 道路規劃失衡惹的禍

敦拉薩路交通阻塞,隧道處也出現車龍。
敦拉薩路交通阻塞,隧道處也出現車龍。

報導:郭貞黎
(吉隆坡7日訊)城市土地運用及交通規劃專家吳木炎指出,上下班時段遇上下雨,駕駛者全等至雨勢轉小才湧上路,及道路規劃不平衡形成交通瓶頸,是雪隆區大塞車的主要導因。



據瞭解,雪隆區最近每逢早上或下午都會下雨,靠近上下班時更導致多條主要道路交通“癱瘓”。

吳木炎接受本報電訪時說,早上午6時至9時許是上班高峰時段,下午5時多至7時許則是下班高峰時段,如果遇上下雨又發生水災,雪隆道路交通就會大阻塞。

“沿途又有小車禍、車輛故障,和駕車人士放慢車速,進一步加劇交通阻塞情況。”



“平常,大家都是在不同時段上路,雖屬交通高峰期,但都分散在2、3小時內。”

往市中心道路阻塞

吳木炎說,下雨時,大家會在雨勢轉弱后才出門,形成同一時段,大量車湧上路,讓道路和大道變成“泊車場”。

今日清晨4時許,雪隆多區開始下雨,持持至早上8時至9時,形成在8時至10時左右,多條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道路出現交通阻塞。

涉及路段有聯邦大道、白蒲大道、新街場大道、朝往隆市中心的隆芙大道、莎阿南局部路段、第二中環公路、古晉路、南北大道第二中環銜接大道(Lebuhraya Elite)、市中心多條道路、蕉賴路、八打靈區主要道路、敦拉薩路、安邦路、新巴生谷大道(NKVE)、陸佑路及王宮路等,上班族陷入車龍,行程被延誤數十分鐘至1小時。

同時,不少路段也傳出交通意外、重型車輛拋錨等事故,加劇交通阻塞。

多個單位涉及難達共識

吳木炎重申,道路規劃不平衡,以致常出現瓶頸,也是交通阻塞因素之一。

他說,雪隆區道路和大道沒有達到道路平衡(line balancing),造成道路和大道,或主要公路之間常有瓶頸的情況出現。

他指出,上述路段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因彼此之間無法達致協調和共識,也造成瓶頸和交通交錯的問題無法獲得解決和改善。

他說,住宅區駛出大道,或大道與普通道路之間也是交通交匯處,一些車輛要靠左,一些車輛又要轉右,形成交錯點。

他指出,即使大道可能已擴建至5、6條車道,但前方只剩下2條車道,加上大道車速限于110或90公里,讓車輛很快就塞在瓶頸之處。

“當車輛塞在瓶頸之處,后方車輛又湧上來,形成車龍延伸下去。”

大型工程將陸續展開
2017至2020年最塞車

隨著不少大型計劃將陸續投入工程,雪隆將變成大型的“施工區”,從2017年至2020年期間將是交通阻塞最高峰期。

吳木炎說,捷運雙溪毛糯-加影路線首階段于今年12月通車,第二階段將于2017年通車,緊接捷運2雙溪毛糯-沙登-布城(MRT 2)、第3輕快鐵計劃(LRT3)、馬新高鐵計劃等都將相繼在2017年后開始動工。

他說,一旦上述計劃陸續投入工程,加上週邊發展計劃,讓雪隆區變成“施工區”,將對週遭交通造成影響。

他指出,從2017年至2020年,雪隆區的交通阻塞將進入最嚴重時期,尤其靠近工程區的路段都會出現交通擁擠情況。

他預測上述情況將持續至2022年左右,尤其是大型計劃陸續竣工,捷運、輕快鐵投入服務及整個公共交通結構綜合為止。

“即使輕快鐵的新路線目前已投入服務,捷運雙溪毛糯-加影路線將于今年尾和明年服務,但我相信屆時也無法疏緩交通阻塞,因公交系統還沒完全綜合。”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