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吉:三代學人的故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廖朝吉:三代學人的故事

    在早年尚未有E copy的年代,學者之間常將自己的碩士、博士論文或期刊論文的抽印本,題字,落款,互贈友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我手上這本1985年碩士研究生劉宏,在廈門大學完成學位論文:《印度尼西亞軍人與議會民主制危機》。鉛字排版的封面寫著“大珂學兄指正,劉宏1985.6”。大珂就是廖大珂教授。當年同窗的幾位同學,莊國土、廖大珂、聶德寧、陳希育、劉宏年紀最輕,趕上了1977,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考進廈門大學歷史系,他入學時只有16歲。

    劉宏教授現在執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是海外華人研究,尤其是中國對東南亞影響的權威,他將有望接替王賡武教授的教席。1980-90年代廈門大學的南洋研究院,是栽培當今中國第三代東南亞學者的搖籃。

    揮動乒乓拍武武生風

    莊國土教授指導了多位馬來西亞成名的學者,廖文輝與何啟才都是他的學生。莊教授上課,口若懸河,有國師的風範。廈門大學分校得以在馬來西亞建立,莊教授是關鍵的人物。廖大珂教授博學多才,1988年兩年內完成博士論文《宋朝官方海外貿易制度研究》,這個記錄至今沒有被打破過,是士林佳話。廖教授談吐幽默風趣,對馬來西亞、印尼的政經發展瞭如指掌,第一本馬華公會、行動黨研究的博士論文就出自他的學生。聶德寧教授溫文儒雅,碰面時總是微笑,揮動起乒乓拍,那是武武生風。1999年聶教授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馬來西亞分會(JMBRAS)發表了一篇中馬貿易的論文,引起了國際學者界的關注。


    廖大珂,聶德林的指導教授是韓振華教授,他是第二代中國東南亞研究的領軍人物之一。劉宏的另一位學兄,陳希育先生,1989年在韓振華門下完成了《清代中國的遠洋帆船業》博士論文,赴美后轉行,不再活躍于學術界,頗讓同門的師長惋惜。劉宏則是1989年得到了獎學金遠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機緣巧合”轉往俄亥俄州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完成了博士學位。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