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通俗化(第1篇)林清福:胥视需求市场环境 美声歌手无法普及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艺术歌曲通俗化(第1篇)林清福:胥视需求市场环境 美声歌手无法普及化

    有人说,会唱艺术歌曲,才真正叫作会唱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站在舞台上,振气开腔,不必麦克风,声响全场,字字清淅可闻,余音还会荡漾──在空中,在听众脑中。

    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哥和卡雷拉斯,备受尊崇,是真正的歌唱家。

    艺术歌唱家演唱,是在诠释艺术。

    可是,艺术歌曲,曲高和寡!


    大马的艺术歌曲发展,或许无法与流行歌曲比肩,但投入艺术歌曲的歌者,依然努力耕耘自己的一片天。

    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如何维生?是否能够通过让,从中开拓更多的机会,为这行业的表演者找到更多出路,并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林清福在舞台上演唱的风采。
    林清福在舞台上演唱的风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文学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硕士
    ◆声乐老师:李水莲(已故)、陈毓甲、卓如燕、刘国耀等人
    ◆音乐理论:翟黑山
    ◆合唱指挥:苏庆俊教授
    ◆曾参与演出:《绕梁风华时代曲》、《普陀山之旅》音乐剧、《文成公主》(马、新、中、台)、《男高音之夜》、《大马八大男女高音》许多演出。
    ◆曾于巴生兴华中学执教华文、音乐、辅导近二十余年
    ◆致力推动合唱,引进台湾、菲律宾等多地的合唱团

    林清福有着多年艺术歌曲的演唱经验,可说是前辈级人马。在谈及艺术歌曲演唱者的经济来源时,他坦言,大马学习美声者的收入来自教课。

    “目前美声歌手的生活,有一类人是学成归来后,以教学(教唱艺术歌曲)为主,因为在大马较少艺术歌曲演唱平台,以及无此需求量,所以只能教学。另一类是教唱流行歌曲,这占相当大的部份。”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有一些知名的艺术歌曲演唱者,坚持只教美声不教流行曲,例如他的老师李水莲、槟城的陈岳凤、许良恩,以及卓如燕等人。

    此外,也有一些美声演唱者像他一般,在合唱团内教唱,每月可挣得足以维生的收入。

    “我年轻时喜欢演唱,但更喜欢教学,因为可以影响更多学生,以及推广声乐。”他当时在巴生兴华中学当华文和音乐老师,也让他对教学一直兴致勃勃。

    主要靠教唱维生

    当年他留学台湾归国后,开始教授声乐和演出,并没有投入教唱流行曲。事实上,有不少学声乐的美声歌手,转入卡拉OK歌曲的教学后飞黄腾达,这是由于学习流行歌曲者众,因而能有较佳收入。

    “我教合唱团居多,成人、儿童和妇女组的合唱团皆有。目前教着巴生中华、兴华校友会合唱团、莆仙(闽北人)会馆合唱团、巴生客家公会合唱团等等。”

    虽然他以教合唱团为主,但也在家授课,一个星期会教约10名学生,平均一天会有两三个学生上课。

    “我今年61岁,不至于老得走不动,但也不想要太操劳。我要过较有品质的生活,希望可以有一些时间听音乐和看书。”

    虽然他一直在唱艺术歌曲,但他并不会排斥流行歌曲,也不会有唱通俗歌曲的心理障碍。

    他自认能唱至少80%的流行老歌,以前也有唱校园和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孕育他成长。他认为音乐之间不应相互排斥,这两种类别的歌曲各有格调。

    在他看来,流行与艺术歌曲各有优点,而流行唱腔用喊的居多,也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

    “有人说流行歌曲形式多样化,而美声歌曲只有一种。流行歌曲的唱法中,有些唱法是飘在上面,一些则是是压在喉咙的嘶喊形式,各种各样皆有。”

    至于他学美声的原因,主要是欣赏其唱法,从中打开自己的视野,再去探索美声的奥秘。

    “美声有自己的传统,从17世纪至今,约400年的历史。我喜欢传统,但并不排斥流行。”

    林清福:大马学习美声者的收入来自教课。
    林清福:大马学习美声者的收入来自教课。

    他和陈容(已故大马男高音)、岑大伟(大马男高音)也在某些场合唱过一些轻松的歌曲,但并没太多人邀他们唱这类歌曲。

    他相信美声方式演唱要在流行歌曲市场立足,需要经过挑选、设计和包装,大马在这方面还有所不足。

    他认为大马美声演唱只是使用钢琴伴奏过于单元,西方美声演唱大多数以整个乐团伴奏,显现其高雅的一面,或许是能在流行歌曲场占一席位的原因。

    因此,他认为想让艺术歌曲在市场得到重视,除了胥视需求,也要看是否有人愿意为艺术歌曲建立一个市场环境,从挑选歌者到经纪人的安排,皆是需要考量的市场条件。

    欧洲虽盛行仍不及流行曲

    美声或艺术歌曲源于西方,尤其是欧洲极为盛行,但流行曲是全球大势所趋。

    “美声是欧洲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但唱美声现在也未必好‘捞’,除非是顶级的歌者。”林清福表示,现在全世界都是流行歌曲,即使是意大利和法国欧洲国家,也受到这股风潮影响。

    欧洲的美声也是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不少人还是喜欢欣赏艺术歌曲,就如中国的北京人民爱听京剧般,也像大马人夜间爱到嘛嘛档一样,外人未能理解个中文化。

    然而,欧洲人虽然爱听艺术歌曲,有着固定的观众,但当地人也视其价格较高的入场票是奢侈品,未必人人有能力购买。因此,当地的美声表演的门票分为坐票和站票,平衡票价以吸引观众入场。

    “欧洲美声歌者的收入能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但他们一般只演唱不教课,不太像这里的歌者需以教课维生。”

    林清福指出,即使当地美声歌者教学也只教发声或只指导数部歌剧,同时能专注于某一方面。至于学习美声者可能需向数位老师学习,才能完整掌握美声演唱技巧。

    他认为亚洲地区的艺术歌市场不广,以前或许是台湾市场较佳,但现在反而是中国形势转好。这是由于中国人口极多,学习美声者也多,需求量较大。

    “新加坡的美声市场也不见得如何,香港因功利主义强,更是不必多说。台湾地区少子化且经济不好,少有人学习美声。韩国的声乐很强,在世界欧洲大赛有好成绩,日本美声市场则还可以。”

    1987年接触美声一学17年

    由于热爱音乐,林清福于中学毕业华后就到台湾修读中文,也在台湾的文化氛围影响下,继续学习音乐。

    他在台湾师范大学修读中文系时,也参加校内的侨生歌唱比赛,夺下比赛冠军,之后还在台湾的其他歌唱比赛中称霸了三四次。

    “当时(1980年代)的校园歌曲比赛,我曾有两次和后来成为流行歌手的周华健同台,两次我都拿下冠军,周华健则是亚军。”

    他在歌唱比赛取得亮眼成绩后,就有老师发掘他,让他加入著名的爵士大师翟黑山的合唱团。他在进入这个合唱团后,才晓得唱歌非易事,还需要学习音乐和乐理。

    林清福完成台湾的学业归国后,在1987年开始向本地声乐老师李水莲学习美声,这一学就是17年,而后者也不断提拔他,成为他在美声之路的贵人之一。

    认识不少顶级大师

    其实,早在他出国留学前,也向大马艺术歌曲界的两位重要人物卓如燕和刘国耀学习美声唱法。此后,他于1993年到新加坡攻读中文硕士学位时,也向当地资深的音乐老师陈玉升学习。

    他一路走来认识不少音乐方面的顶级大师,提升他在艺术歌曲和美声的认知、观念和技术,影响他最大的是台湾指挥家苏清全。在他于2000年投入合唱教学前,苏清全在这方面影响他极深,也让他在那十年间掌握极多合唱知识。

    “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吉响印新岁”演出的十大男高音。
    “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吉响印新岁”演出的十大男高音。

    指导高官夫人合唱团近10年

    已有三四十年历史的“爱心合唱团”(Caring & Sharing),原本是一些高官和其夫人们组成的合唱团,常以慈善演出方式表演,而林清福是这个合唱团的指导老师之一,大约已教唱近十年。

    “这合唱团经过很多任老师,第一位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中音许庆强,其后是资深音乐家张材光,第三位是周扬平,之后应该是陈容和我。”

    教声乐者未必会教合唱,而林清福拥有指导合唱的背景和资历,因此也是受邀指导该合唱团的原因之一。目前还有不同老师指导这个合唱团,但他是较为主要的负责人。

    合唱团为教育团体筹款

    他与该合唱团的合作缘自一次的演出,当时他与另一位女高音卓如燕举办“绕梁风华”演唱会,前副部长韩春锦和林良实夫人王维娜前来观赏,后者就向他发出一对一教学的邀请,后来他就成为合唱团的导师之一。

    “合唱团的发起人是王维娜和李三春的太太,开始时以高官和其夫人们为主,后来一些喜欢唱歌的人后来也陆续加进来了。”

    他指出,这个合唱团会为教育团体筹款,也会为水灾、海啸或地震的灾黎演出募款。除此之外,也会受邀在一些活动上演出,因此当有对外表演前,指导老师才会前去指导合唱团团员练习。

    美声男伶(Il Divo)以唱歌剧流行音乐、声乐为主,用美声演唱方式,在流行歌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美声男伶(Il Divo)以唱歌剧流行音乐、声乐为主,用美声演唱方式,在流行歌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西方美声男伶组合受欢迎

    若谈及艺术歌曲在流行市场的表演,在海外的美声歌者中,一组名为美声男伶(Il Divo)的组合,以唱歌剧流行音乐、声乐为主,用美声演唱方式,在流行歌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得到不少人喜爱。

    美声男伶这个组合的成员分别来自西班牙的卡洛斯马林(Carlos Marin)、瑞士的厄斯布勒(Urs Buhler)、法国的萨巴斯汀伊桑巴尔(Sebastien Izambard),以及及来自美国的大卫米勒(David Miller)。

    对于美声男伶这个例子是否能复制在亚洲市场,甚至是在大马市场上,林清福认为艺术歌曲与流行歌曲挂钩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这里是否拥有这样的市场。

    要开个人演唱会不容易

    能在舞台上为观众唱出首首好歌,是歌者的梦想;举办个人演唱会更是一种荣誉,但大马的美声歌手,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想要自己一个人开演唱会?那就要有号召力,同时最好有人协助主办,因卖票和其他方面会辛苦。”

    林清福于今年一月初,才与另外9位大马男高音,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共同完成《马来西亚10大男高音──锵锵巨响印新岁》的演出。

    他从出道至今,至少累积五六十场公开演出经验,从当年参与的“绕梁风华》巡回三四十场,以及《文成公主》的舞台演出,再到配合中文报系列活动到数个地方表演,甚至与当年尚在世的本地著名男高音陈容和卓如燕同台演唱,可谓演出经验丰富。

    然而,身为美声歌手演唱艺术歌曲的收入并不可观,就一场合作演出而言,不计难以多得的巡回演出在内,其个人若收取每场1200令吉演出费用,还要付给伴奏者至少400令吉,实际收入并不多。

    大马美声演唱者可否到外发展呢?他认为美声歌者进入其他国家市场不易,例如在欧洲方面,当地已有自己的美声人才和观众。

    当年大马男高音陈容在欧洲声乐大赛拿下奖项,一度获邀到当地演出歌剧,但之后少有再邀请他前去表演,说明大马美声歌手不易在外国艺术歌曲市场分一杯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