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怎么办(下期)讲求布施功德 中元普渡 盂兰盆节 不一样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中元节怎么办(下期)讲求布施功德 中元普渡 盂兰盆节 不一样

    虽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以及民间信仰的“鬼节”(中元节)是同一天,但是三者的宗教节日意义并不相似,所进行的宗教仪式也不相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佛教没有所谓中元节的名称,只是该日子和佛教的“盂兰盆节”同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是“三官大帝信仰”的体现,即是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且从佛教对“盂兰盆节”,以及道教对于中元节的诠释,探视它们与民间信仰的中元节的差异之处。

    民间逢中元节举办的“盂兰胜会”,其名称与佛教“盂兰盆”之名相近。


    雪兰莪州八打灵观音亭监院明吉法师认为,盂兰胜会实际上就是道教的“中元普渡”,与佛教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社会人士在参加之前最好先跟主办单位了解清楚,以免参加错了法会。一般来说,佛教的‘盂兰盆法会’是纯素的,不会以肉食供养给诸佛菩萨。”

    他强调,中元节不是佛教的节日。佛教会主办“盂兰盆法会”时,往往因为法师不足,因而除了在农历七月十五,也会安排在盂兰盆节前后的日子进行。

    明吉法师
    明吉法师

    “盂兰盆”指供养僧伽

    “盂兰盆节源自于中国西晋时期竺法护大师翻译的《佛说盂兰盆经》,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盂兰’指的是倒悬,而‘盆’有救器的意思。所以,一般上认为‘盂兰盆’指的是运用容器盛装饮食供养僧伽的功德,救度痛苦的饿鬼道的众生,如人头下脚上地悬挂在空中,非常痛苦的‘倒悬’者。”

    佛教相信农历七月十五是众僧闭关悟道的圆满之期,此日布十方大德,可增福百倍。但,这与民间祭拜“好兄弟“看似又颇有差异。佛教如何看待这其中的分别和意义?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修行功德浩瀚无量

    明吉法师指出,佛教僧众的修行是以解脱六道轮回,超越生死为目的,其功德浩瀚无量。至于祭拜好兄弟则是施食于鬼道众生,两者截然不同。

    “世人祭拜‘好兄弟’的原因,无非是希望对方不会作祟扰乱,或希望获得帮助,诸事顺利,跟布施给出家人自然功德差异非常大。一者是布施给清净的僧众,获福无量,一者是讨好鬼道众生,得点蝇头小利,两者的功德可说是天差地别。”

    谈到“普渡”,一般人的概念就是做超度法会,用法会的功德来救度自己过往的亲友,就是超度亡灵,让他们能解脱恶道,获得人天的善果报。至于布施是指施与别人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或帮助以解除苦恼。

    佛教南传北传各有不同

    佛教分为南传与北传,两者对待盂兰盆节是否有着不同呢?

    明吉法师表示,南传的结夏安居结束的日子,就等于是北传的“盂兰盆节”。

    “两者的差别是:南传是信徒供养饮食,而北传则会举办‘斋僧’,以及‘超度法会’。”

    他指出,两者都有斋僧的活动,而超度法会则是佛教在中国流传后,另外开展出来的仪式。

    佛教僧众的修行是以解脱六道轮回,超越生死为目的,其功德浩瀚无量。祭拜好兄弟则是施食于鬼道众生,两者截然不同。
    佛教僧众的修行是以解脱六道轮回,超越生死为目的,其功德浩瀚无量。祭拜好兄弟则是施食于鬼道众生,两者截然不同。

    心存善念自然获庇佑

    道家信徒在中元节有哪一些避忌?或哪些事适宜在这时候进行呢?

    “无论是平日或是中元节,道教相信,只要心起于善,吉神自然庇佑。”

    李康联道长引用《太上感应篇》的一句箴言与读者分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他指出,这段经节告诫大众时时刻刻都应该保持善心对待一切。中元节是一个为自己和先人忏悔灭罪的日子,也可以超度先人,以便他们离开地狱之苦,早登仙界。

    此外,他提醒出席道教斋醮的民众应该衣着得体,避免衣衫不整,暴露清凉以示对法会的尊重。出席道教法会也应该保持肃静。

    道教中元消除业障

    按照《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说,道教徒在中元日时,“建置道场,虔请高行道士,明达经典者,礼转中元一百二十天尊名号”进行斋戒忏悔,祈祷地官赦罪,消除罪业。

    按《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所说,三元节即是三官大帝,勾检(视察)百姓善恶之期,因此许多道教的名山祖庭也会选择在三元节时进行,皈依道教、传度、授菉等等法事,可见道教中元节的内涵意义并非单调。

    按照史书《唐要会》和《唐大诏令集》记载,笃信道教的皇帝下诏在道教三元节时,全国性禁止民众采捕屠宰,也禁止在三元节时处决囚犯。

    李康联道长指出,由此可见,道教的中元节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远超过于民众一般的认知。

    道教注重内修普渡膜拜喧哗

    大马的华人信仰百花齐放,可以见到延请僧人、道士主持法会者 ,也有从简祭拜者。

    李康联道长认为,它们与道教最大的差异之处和相抵之处是:精诚与喧哗。

    “道教的中元节除了为生人祈福,就算是在‘度孤施幽’的法事里,主科的道长仍须心无旁骛,精诚地进行法事。然而,普遍看到的现代庆中元盛会,比较倾向于联谊当地居民,进行宴会、卡拉OK比赛等。”

    他表示,民间的整个盛会除了宗教仪式有道教的影子,其实有许多是习俗,是按照不同地方和籍贯而有所变易。如果按道教的宗教仪式,在中元节这天将会进行礼拜《三官宝忏》、《太上灭罪水忏》等等,以及“度孤施幽”性质的科仪。但是一般普渡大会的歌台,竞标福品,抢孤的习俗与宗教无关。

    道教徒需在三元日办法事

    在道教方面,其中元节是“三官大帝信仰”的体现,即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

    马来西亚道教协会副会长李康联道长指出,按照《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记载,道教徒需要在三元日即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进行拜忏、祈福、献供天尊等法事。

    “主要在于道教相信人们无论善恶的作为,都会被神明纪录下来,善则福报,恶则发生无妄之灾。于是道教徒在这三元节期间,为自身、家人、为亲友、为亡过的祖先,诵经礼忏,虔诚地反思和忏悔过去所做‘坏记录’,向三官大帝祈求赦宥,将罪过消除,以可迎来自新之福。

    他表示,经典上记载,如果人们遇到莫名的逆境,甚至莫名的疾病,都应该虔诚地反思忏悔过去的所为,然后神明将追回施难的命运。

    道教徒需要在三元日即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进行拜忏、祈福、献供天尊等法事。
    道教徒需要在三元日即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进行拜忏、祈福、献供天尊等法事。

    道教重视“文疏符命”

    “在道教科仪中主科的道长需要仰仗‘太乙救苦天尊’的神力,除了将食物变与孤魂,也会为孤魂进行三皈九戒,颁下符箓以便孤魂离开地狱的苦难,早升上界。而民间一般普渡大会则膜拜普渡大士或鬼王。”

    他指出,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道教在法事中重视“文疏符命”。当高功法师在进行“度孤施幽”的法事时,除了掐诀默念咒语、存想内密,还得向孤魂告下“开酆都符”、“沐浴符”、“十伤符”等等。

    “由此可见,虽然两者看起来大同小异,可是道教的法事注重内修,更有‘以己之真神,度彼之幽魂’的度人度己的精神。普渡大会则重视供品的繁简,或是莅临膜拜民众的多寡。

    他表示,这与一般民间敬畏“好兄弟”而去祭祀,聘请清凉辣妹登台是截然不同的。

    对宗教须有正确认知

    既然佛教的盂兰盆节与民间的普渡大会有明显不同,佛教徒是否可以同时参与两种仪式呢?

    “真正的佛教徒对佛教教义具有正知正见,自然懂得道理而不会去参加民间的普渡大会,因为其意义及功德完全不同。”

    但明吉法师指出,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而宗教之间也应该互相尊重。无论是信仰佛教或是道教者,都应该对自己的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及学习。

    “如此一来,就不会被一些民间流传似是而非的不正确知识误导,以致自己不但没有获得宗教的利益,还造了一些不好的业报。”

    七月普渡乖离道教
    赈济孤魂视作阴德

    目前我国民间于农历七月举办的普渡活动,看似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李康联道长认为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道教的中元节除了重视忏悔灭罪,请福延生之余,也将这功果分享与孤魂众。而我们一般上看到的‘庆中元’,简单的或许缺少了道士主持,以及宣扬道教中元节的意义。更多的是民众把重点放在歌台娱乐,供品简繁方面,甚至搞噱头。”

    在他看来,道教中元节的信仰对象是三官,不是游魂野鬼。坊间对农历七月有一种阴深恐怖的印象,担心犯了得罪“好兄弟”的禁忌。有者甚至畏惧“他们”作祟而进行祭祀希望得到庇佑。这与道教有本质的不同。

    就他而言,以“仙道贵生”作为教义的道教,自然是把生人如何灭罪请福的礼忏法事放在第一位,顺便也为亡过的先人,和当境的无主孤魂籍以诵经礼忏的功德超度。

    “这是《道德经》‘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体现。中元节为己身和亡过先人诵经礼忏,这是对自身有利益和利益先人的法事。”

    他指出,道教相信没有后人祭祀的鬼魂,应该得到眷顾,并且希望他们脱离地狱度上南宫。因此道教通过进行诵经礼忏、斋醮科仪、高功借助神力来普度当境的孤魂。

    “《太上灵宝济炼科》里就有咏唱安慰孤魂的内容,譬如《叹孤魂》等等。民间于农历七月祭拜‘好兄弟’可取之处是赈济孤魂也算是一种阴德。不可取之处则是:以行贿的心态来祷祀鬼神。”

    同个区没必要多场法会

    但凡宗教信仰都是以关心关怀大众为基础。对于现今全马各地都兴盛举办规模大小不一的中元节、盂兰胜会,李康联道长希望坊间酌量进行,同一个区没有必要有太多场的祭拜。

    “一来劳民伤财,二来进行这些过度焚烧冥纸的活动,歌台音响或许会为居民造成不便。供品、冥纸,纸扎的准备应该适可而止,庙宇组织,庆中元的举办方,应该加以应用善款为当地所需要的人事发起辅助,扶危救急。

    他表示,这种助人的行为,也是道教慈悲以及仙道贵生的体现,即是实际的关心关怀社会里受苦难的大众。

    佛教3种布施强调舍心

    明吉法师表示,在佛教中有三种布施,即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财布施指的是物质上的给与,如金钱或饮食,法布施指的是教导,包括知识及佛法上的分享。

    “至于无畏布施则是说,我们能护持众生,让他们能够免于恐惧,获得内心的平静,如陪伴难过的人,鼓励没有信心的人,让他们振作起来等。”

    总括而言,明吉法师表示,佛教的布施强调的是舍心,对东西能断舍、不执着,因为执着会造成生死轮回的业报。就如如台湾已故的高僧广钦老和尚所言:只要你还执着,那怕是一针一草,都会继续轮回,不能解脱。

    资料库

    盂兰盆节的由来

    《佛说盂兰盆经》提及被誉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在修道成就后,惦念过世的母亲,用神通观察亡母的踪迹,发现母亲因贪婪吝啬的恶报,堕落在的饿鬼道中,过着饥饿无食的悲惨生活。

    于是他以神力变现食物,让母亲食用,可惜其母的业报深重,食物都被自己口中喷出的火焰烧成灰烬,无法进食。

    目犍连就向佛陀请教如何才可以帮助到母亲。

    佛陀告诉他:“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在这一天,准备各种美味的食物,供奉僧众,能获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功德回向,救渡汝亡母。”

    目犍连尊者遵照佛的教诲,于七月十五日当天用食盆盛装许多美味的食物,供养出家僧众,以供僧的功德力回向给母亲,令其母解脱了饿鬼道的果报,往生天界。这就是佛教“盂兰盆节”的由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