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游自在】虚心有节风过不折 竹来竹往 筑梦安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字游自在】虚心有节风过不折 竹来竹往 筑梦安居

    英国建筑设计师约翰耐勒(John Naylor)对竹子的喜爱不止于感情,也付诸于行动中,他为此常年游走欧洲与亚洲之间,埋首于竹建筑设计方案的研究,把这种古老巨草放到数码设计工具里头,想方设法让它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他甚至记住了华人武打巨星李小龙生前说过一句与竹有关的人生格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约翰耐勒:建筑设计研究生涯离不开竹子,为现有建筑材料不足、房子不够、环保意识抬头的时代而做好准备。

    “竹”贵为四君子之一,古往今来,中国多少文人墨客热忱于嗜竹,以咏竹为雅兴亦以作乐,盖因它久经风雨不知寒,成了挺拔不屈的象征,它的千枝攒万叶,更自成一格为美景。

    人们在诗里、在书中,把竹一路歌颂到底,时至今日,竹不再只长在竹林间供欣赏,它更以不同角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除了是造景、植林新选择,全球建筑设计师更埋首于开发竹子融入建筑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当人们不得不开始对环保愈来愈重视,竹可说是未来建筑材料新星的答案之一。

    不久前,吉隆坡孟沙菜圃(Kebun-kebun Bangsar)主办了一场“与竹有约”的密集工作坊,在3个小时里,与会者理解了竹的设计原理后,尝试用小竹枝制作出各种模型。


    这都是用竹做出来的最初概念设计模型。(此图由AA School提供)

     

     

    看似容易其实不简单,单单是将几根竹子绑扎和绳结,皆有一定的方法,但大家手忙脚乱得来却不亦乐乎,这个工作坊的导师正是来自英国伦敦的约翰耐勒(John Naylor)。

    看他年纪轻轻,来头却不小,贵为国际知名英国建筑设计公司格里姆肖(Grimshaw)的注册建筑师与纽卡索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研究员,同时也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简称AA)访问学校(Visiting School)的课程负责人。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A是世界顶级建筑院校之一,在此他还有个特别身分,即是AA访问学校研究项目“竹实验室”(Bamboo Lab)的项目领导人。

    此项目主要是利用高度先进电脑设计软件,跟永续天然轻量材质结合,精确计算出各种建筑材料的实用性。竹实验室的研究对象当然是竹子,目的是让竹子成为弹性建筑物、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恢复的催化剂。

    竹子并非欧洲或南极洲的土产,因此,生长在欧洲的竹子皆是由人们种植,而大多数生长在湿度超过80%的较暖地带。

    他提及,德国教授赫尔诺特明克(Gernot Minke)在其著作《Building with Bamboo》中写道,全世界估计3700万公顷竹林中,有大部分落在东南亚。

    “也因为欧洲没有竹栽种或竹建筑的传统,因此,欧洲人对竹的感知,受到意识或知识的缺乏而有所影响。”尽管如此,他却对竹子情深意重。

    约翰耐勒的获奖作品“竹楼”(Bamboo Lakou),一个以竹作为核心材料的建筑设计方案。

    取代混凝土抵御自然灾害

    约翰耐勒与竹结缘,始于他的毕业之作“竹楼”(Bamboo Lakou),6年前,有感海地仍马不停蹄地从2010年巨级地震中恢复过来,于是,发挥一己之长为建筑提出新方向、新方案。

    那场七级大地震造成28万座建筑物倒塌、万座建筑物倒塌、介于8万至30万人死亡,智利接着发生更强级地震,死亡人数是525人,“归根究底,海地的灾难是缺乏轻量建筑材料、工作实践和建筑,并非大自然。”

    在此设计方案中,他建议使用竹作为原材料,启动一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海地进行长期种植竹林政策,以解决岛上大规模森林砍伐问题,逐步把它介绍为取代混凝土的抗震材料。

    他采用了当地传统几家人围绕在一个中庭聚居的Lakou作为设计核心概念,以竹子5年生长周期为计,老竹起支持作用,新竹形成外墙,加入防震设计,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与抵抗自然灾害的双赢局面。

    除了住宅,他也有意把这个概念纳入市场、百货中心和其他公共生活建筑。他指出,这个建筑与城市设计图,为面对震后的建筑师、设计师,以及民间社会,提供重建的建筑新思路。

    AA访问学校竹实验室开始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世界各地新设计方法和竹子专业知识的交流平台,从而丰富了海地建筑界、建筑师和学生。

    “竹楼”最终荣获英国著名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颁发的Foster+Partners建筑设计奖,也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在线建筑杂志《Dezeen》列为2014年十大竹子项目。

    尔后,他投入全副精神研究,着眼于如何将竹推动为可持续城市房屋的材料,而竹作为抗震建筑材料的探索,依旧进行中。

    日期:20190629時間:8:00am 地點:Antipodean Mid Valley 事項:英國建築師JOHN NAYLOR 攝影:盧淑敏 記者:子若
     这些年的竹来竹往,丰富了约翰耐勒的建筑设计生涯。

    日出后竹变硬摸黑砍伐

    毕业作品和研究工作,一次又一次把约翰耐勒带到有竹生长的地方,除了海地,还有缅甸、印尼、大马等地,尤其是海地不只催生他对竹的探索,也让他拥有非一般的竹见识及竹体验。

    2013年,竹实验室结合二十多位木匠、建筑师、农学家和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招揽来自海地Wynne农场生态保护区的简温妮(Jane Wynne)、木匠与设计师法兰克房德里耶斯(Franck Vendryes)、印尼建筑师安德雷博士(Andry Widyowijatnoko)等人,在海地开设了首个探索竹的课程,在进出海地多次的经历里,他随当地人前往位于海地北部的竹种植林,亲睹竹工人采收竹子的情况。

    在分享这段经历时,他抛开原有拘谨,兴致勃勃地说道:“那是难得的经历。”他还记得,当时大伙儿都必须在凌晨三四点摸黑进入竹林里,“因为砍竹最好时间落在破晓之前。”

    他解释说,当阳光不在时,竹子里的水分都集中到根蔸去,如此一来,比较容易把竹子砍下,“天刚黎明破晓时,由于光合作用,竹内的水分就会开始往上升了。”

    换言之,竹内的水分含量愈低愈容易砍伐,“因此,在日出前的暗夜里,就必须出去砍竹子。”

    凌晨三四点跟早上八九点,砍竹的情况显然大不同,太阳出来以后,竹组织会变得更密实,质地更坚硬,“犹如树桐般硬了。”他笑言,砍竹工人为了不为难自己,早起绝对有好处。

    一般上,那些用作建筑用途的竹必须干透,为了顾及后续的晒干等加工考量,在破晓之前或干旱时间砍竹,是最为理想的时段与季节。

    他补充说:“哪怕再干的竹子,也会有一点湿润,毕竟竹子有伸缩的塑性。”这也是竹被人们歌颂千年不灭的原因,一根竹子易弯难断。

    竹不是万能,却有许多可能;竹并非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是许多课题的答案,实际性是至关重要的。 (此图由AA School提供)

    探索建材借竹发挥

    根却可以横向浅层生长,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根系。”这些经历激起的好奇心驱动着他一直往前探索。

    至于哪种竹最常用作建筑用途,他提到作家朱尔斯(Jules J.A. Janssen)撰写《Building with Bamboo: A handbook》与赫尔诺特明克的著作分别有提到,建筑物中最常见的竹类如下:

    分布在热带地区的巨竹属(Gigantochloa)、野龙竹属(Dendrocalamus)、瓜多竹属(Guadua)、蓬莱竹属(Bambusa),还有分布在温带区的刚竹属(Phyllostachys)。

    此外,他也分享自己在建筑项目中,接触到最多的竹类,“有马来巨草竹(Gigantochloa Apus)、马来甜龙竹(Dendrocalamus Asper)、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绿竹(Bambusa Oldhamii)等等。”

    竹类繁多,不一而足,竹可以用于房屋建筑的可能性,可以走跟能走到多远仍是个有待持续探索的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的竹来竹往,丰富了约翰耐勒的建筑设计生涯。

    对他说,中国许多诗人常“借竹发挥”,也请他跟我们分享一首关于竹的英文诗,他回说,无法记得任何关于竹的英文诗歌,但,他有听过一句广泛用于描述竹子的文字。

    那是国际华人武打演员李小龙生前说过的一句名句:“笔直的树是最易崩裂的,而竹子或柳树则随风弯曲而存活。”(the stiffest tree is most easily cracked, while the bamboo or willow survives by bending with the wind)。此为竹子特质,更是做人道理––至刚则易断,适时、适度的弯腰也是一种学问。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