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的校園,洋溢新生代朝氣。
我最近接連走入校園裡,喚起了年少時學習的稚氣與師長恩情,感到無比溫馨。校園裡有最單純的心、有最美麗的夢。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不同階段各有際遇、各有心境,而往往都是充滿煎熬與頭破血流的過程。只有在校園的日子裡,保留著永遠的美麗,蕩漾著永遠的溫馨。
然而,生活奔波,工作忙碌,常叫人把這一切忽略了。
我就像很多人那樣,中小學畢業離開學校后,就長期隔離在校園外面的紛擾世界。經過學校門口偶爾心動,卻也不甚在意,幾十年轉眼間就過去了。
許久沒有重回校園
其實,一經觸碰你就深有感慨。是啊,多久沒有重回校園了,心裡是不是多麼想要回去走走、看看?
這是一件我們不太在意的事情。特別是人走他鄉,母校卻遠在另一方的情況之下。
然而一旦思想之,卻牽動深深掛念,那有著生命中不可磨滅的成長印記。無憂的玩笑聲、同窗學習的苦樂,以至師長的恩情,校園裡充滿著單純記憶,最貼人心。
學校是教育新生代殿堂、栽培人才的溫床,長久以來都是年少學習的樂園。
今時今日,許多學校具備了大型禮堂、完善建設,以至先進的視聽設備等等。一些活動與外面社會貼近了一些,但很多時候只是租用場地的交易。
可是,校園的功能不應僅限于提供硬體的方便。校園有更多的人文養分,能給校友、給當地居民一份生活情趣,甚至是再學習的激勵。
從那些年的美好,到這些年的時代需求,它是否能夠結合成更有能量的天地?例如延伸學習的精神,增添生活環境的光彩。
我記得小時候,正值政府推動成人學國語,就借用了小學課室開辦夜校。我陪姐姐去到學校,她讀書,我就和小朋友在附近摸黑玩樂。這個記憶就是這麼深刻。
欠缺發揮多元用途
傍晚時分,就會有人來到沒有圍牆的學校,在籃球場打球,或者湊在樹蔭下談天。這個情景,今天在鄉間可能還有,城市裡就難得一見了。
校園的多元用途,有沒有發揮的空間?
我心中有一個畫面。如果學校大門開放,常有學生、校友或家長回到校園走動,或者三幾個人一處,坐著聊天或者做功課,這是多麼動人的景象。
無奈,今天的校園是大門深鎖、守衛森嚴。當然,外面的世界風氣敗壞,令人處處防範。只可惜如此把人擋在外面,犧牲了校園的溫馨與傳承……
特约:潘友来
资深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