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文学经典议论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温任平:文学经典议论

    诗篇要成为经典之作,正如文学作品跻身经典一样,是一个长期累积、不断淘汰、筛检的成果,是对表现特殊优异作品的认可。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时间的因素很重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上乘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文学作为一个系统,有它自己的汰选方式:投稿,发表。发表量重要,那是成绩的累积,还有便是评论界的甄定和评议。

    平凡的作品可能在报章杂志上出现,这些作品瞒得过报章杂志编辑的眼睛,可逃不过文学批评家犀利的分析目光。作品能否留传,作品的价值高低,需要通过文学机制(Literary Institution)的检验。

    能够发表作品,即进入这机制的初阶。第二阶段是作品受到重视,有人撰文评议。评论者本身的分量重要。普通读者的夸赞,只是“读后感”,与学者教授的专门论述,评鉴的能力相去甚大。张爱玲早年不为人所知,夏志清教授专论张爱玲的文章出来了,中国文坛才猛然惊觉张爱玲的存在。千里马重要,伯乐可能更重要。

    一些有特色的、杰出的作品被收录到国内中学的华文课本里,一些水准高的作品甚至收进大学读本。文学机制在发挥它的汰弱留强的功能,一点也不简单。


    诗艺高低取决于质

    一个诗人得长期创作,经常有机会在报章杂志(文学杂志、诗刊)发表作品。作品的量差不多了,整理出版。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诚,精益求精的韧性,追求完美的决心(虽然完美无法臻至),诗集一部接一部面世,面对读者、市场的考验。

    出版的诗集多,不等于诗人的“成就”就高了,诗艺高低不取决于量,更多时候取决于质。现代派的源头人物戴望舒一生写了99首诗;方旗的《哀歌二三》《端午》两部诗集,作品不足100首;哑弦只出版一部《深渊》,这些经典却以独特的形式,古典现代的成功融铸,奠定它们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诗人甚至得通过参加国内外的文学奖竞写,在百篇千篇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三甲,夺得抡元。参赛作品,获得评审委员ーー著名诗人作家、文学教授的专业认可,自然“身价”提升,作品受到有识之士的肯定。

    文学的汰选机制便是这样运作的,而不是由作者自己往脸上贴金,写过十首八首诗的练习曲或三两篇散文、小说就摇身变成了“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不必急功近利

    写作如烹饪,如果每个进过厨房能炒过几道家庭小菜的主妇都是“大厨”,可能吗?家庭主妇在厨房四十年,来来去去烹调的是十多样难度不高的小菜。四十年其实是一年手艺的三十九趟重复。烹饪工夫需要训练,观摩学习,烹煮技巧才能进步、超越,才能成为厨艺名家。

    从开始写诗,到成为重要诗人,路很漫长甚至辛苦,至于成为重要诗人之后,又能不断超越,写出经典作品,那是不断蜕变与提升的成就。

    从写作人到作家、诗人,再成为文学界到文化圈皆认可的“杰出作家”、“重要诗人”(Major Poets),成就已可观,大多数作者就停在这里。至于后续的“经典化”(Canonization),可能要在作家/诗人晚年,甚至殁后始水落石出。刚刚上路的作家/诗人,实不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