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山:近代伊朗,历经坎坷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胡逸山:近代伊朗,历经坎坷

    美国与伊朗在近代的交往,至少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那时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伊朗被发现有庞大的石油蕴藏量,引来英、美、德等当时的西方列强们虎视眈眈,因为当时石油已然崛起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英国先下手为强,为伊朗成立石油公司,享有几乎垄断性的开采与外销权益。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相关的其二是伊朗的地理位置也赫然成为这些列强们逐鹿中亚与西亚影响力的战略结骨点。尤其是当时纳粹德国翩然崛起后,英美都想截止其在西亚的势力以及对石油的掌握,所以便找个借口把有亲德倾向的时任伊朗沙皇废黜掉,而扶持其还年纪轻轻的王子巴列维上台执政。

    巴列维从小受西方教育,说起英语与法语来比伊朗的国语波斯语还流畅,是个不折不扣的亲西方统治者。但他当时年纪还小,倒也遵循君主立宪的政体原则,由首相来主理国政。到了上世纪中叶,伊朗民选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政治人物摩沙迭为首相。

    政变拉摩沙迭下台

    摩沙迭与当时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度里的许多反殖民主义的领袖们相似,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伊朗最重要的资源石油实质上由西方掌控极为不妥,意图把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并停供石油予西方国家。在当时美国与苏联冷战的大环境下,要与强大的西方阵营对着干,也就无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有苏联领导的东方阵营为后盾。


    所以摩沙迭虽然对社会主义也无甚好感,但英美也还是“未雨绸缪”地策划发动政变来把他拉下台来。这场政变严格上来说是一场所谓的“反向政变”,因为英美是鼓动巴列维由上至下地把摩沙迭炒掉(而巴列维自己同时则飞到意大利罗马去避开风头火势),而非由地位低于摩沙迭者来推翻其政府。

    摩沙迭确定被废后,待局势稳定下来,巴列维才回国,并逐渐的亲自主理伊朗的政务。摩沙迭的被拉倒,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伊朗的世俗民主政体传统被粗暴地摧毁;代之而逐渐崛起的,赫然是之前没有被重视的宗教狂热力量。所以,伊朗后来宗教革命的种子,可谓是从那时起即已被播下,而且极为讽刺的,也还是英美基于当时反共最为要紧的冷战局势所播的。

    宗教革命埋下伏笔

    这巴列维在亲政初年倒也励精图治。他想要把伊朗全盘西化,实施土地改革等前所未有的政策,意图把伊朗在短期内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巴列维的世俗观念颇为前进,解放妇女与农奴,要让彼等受现代化的教育。巴列维也曾到本地来官访,从吉隆坡一路北上考察霹雳、槟城等,其威武的风采也被小时亲眼在怡保街头目睹其车队巡游的本地著名漫画家拉特笔下生动地描绘出来。

    大家假如有机会上网浏览一些当时有关伊朗的纪录片,会发现其首都德黑兰街头的社会经济风貌,几乎与欧美的大都会相差无几,街头年轻民众们男的穿着牛仔裤,女的则是迷你裙,大家弹着吉他在唱披头四的流行歌,有时还穿上比基尼开泳池派对等,好不开心,绝对赶得上西方潮流的时尚。当然,与此同时,在被巴列维强制改革的乡区,什叶派宗教力量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后来惊天动地的宗教革命埋下伏笔。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