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琳子:宝贝,生气吧没关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筱琳子:宝贝,生气吧没关系!


    “马麻,你知道我今天很生气吗?上数学课老师发问时,我举手了但老师没叫我。下课时Rui一直叫我陪他玩rugby,但我想踢足球,为什么他总是要逼我迁就他?还有昨天的英文作业,我漏了两题没做又被老师训……”我静静地听你说完,忍不住笑起来:“是咯,有时候我也很容易就生气。”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你顿了一下,两眼瞪着我,极困惑的样子。是不是本以为我会唠叨你几句,可却没想到我的反应如此出乎意料呢?换作是从前,每次你发脾气时我都会叫你“不要生气”。

    身为父母,总是不允许孩子生气,这项不成文的规定自小贯彻到大。是因为文化背景所致吗?总之负面情绪就是一概不被接纳。因此,我并不知道硬生生阻止你发脾气,对你的情绪敏感力的养成有多不利。发脾气,充其量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一味压抑你,只会让你在心中累积不良的情绪种子,持续隐忍,久而久之就会憋成内伤。这些都是我后来才领略到的事。

    前阵子有一个被广传的短视频出现在我面子书,一位老外爸爸在面对幼龄女儿发脾气候说了一番话:“你不一定得开心不可,也不必强迫自己开心,重要的是,你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里。”

    “对于生气这件事,你要接受并尊重它,你要学会放下;如果做不到,就顺其自然,我们依然爱你。”


    “生气没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气,包括自己,但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就会出问题。”

    “你可以大声发泄或拿枕头出气,你可以跺脚,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想做这些都可以。”

    这位爸爸并不在乎年幼的女儿是否听懂这番话,他就只是把她当成朋友,温和坚定地对她说。我随后也让你看了这视频,你看完似懂非懂,若有所思。片刻,你不解地说:“但是马麻,每次我生气时,你和把拔都叫我别生气,我听了就更生气!”我有点无地自容:“所以马麻现在看了这视频,知道错了……”我给你一个暖暖的拥抱。

    可以生气但别太久

    孩子发脾气,很多时候是在向大人发出“我很沮丧”的求救信号。当你们还不能成熟处理这种感受,身为父母的就必须引导孩子“允许愤怒发生”,而不是试图“解决掉这种感受”。“良性愤怒”能为孩子提供合理的情绪宣泄。让孩子知道,愤怒没有错,愤怒是真实存在的。就像身体某个部位受了伤,大脑会立即产生“发出救治”的反应一样,心理受到伤害,同样需要这样的修复过程。

    我们曾经在某家餐厅看到其他小孩闹腾撒泼,小孩的父母叫得比他更“惨烈”,一句“不准哭”吓得我俩目瞪口呆。你是不是很庆幸,从来没有如此被吆喝过呢?面对孩子发脾气,父母总惯性的以更多“权威”来“回应”或压制孩子,偏偏这种偏激方式,是对孩子情绪的漠视和压抑,非但不会起到任何正向作用,反而助长孩子的脾气。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我想起你三岁时常玩了玩具不收,有一天,我坚持要你自己收玩具,你不依,倏地大哭抗议。我没叫你不准哭,也没动怒,只是顺手拿起手机录下你哭得稀里哗啦的样子。你看我没哄你的意思,哭得累了停下来,却听到我说:“哭完了吗?哭完的话可以开始收玩具咯!”或许是宣泄完毕,感觉好多了吧?你乖乖就范,二话不说迅速把玩具都收好。

    无法控制的风暴

    “大哭”和“大笑”的性质都一样,不过是表达情绪的方式,身为父母的并没有权力“喝止”孩子任何负面情绪。反之,唯有温和接纳,才能帮助你们渐趋和缓。教会你们识别情绪,让你们知道,不论伤心或生气,都是正常的情绪表达。

    “宝贝,你生气时候感觉如何?”偶尔看到你心情好的时候,我抓紧机会问你,我很好奇你会怎么回答。“我感觉自己像火山,快要爆炸了!然后我的手会这样,马麻你看!”你把双手握紧,两个拳头来势汹汹。何止呢,你还会把脸憋得红彤彤,身体绷得紧紧,五官都纠结在一起,发出可怕的吼叫声。你或许正在承受一场连自己也无法控制的风暴吧?!

    “那你会如何让自己的气消一些?”

    “有时候我想学King Kong,大力拍打胸口!但most of the time我会选择‘time out’,独自在房间静一下。”“Time out”这词是你从学校学回来的,三四岁时你和同学起争执,老师都用这方法让你们快速地从激动情绪中走出来。

    生气当然要发泄,你可以大声喊出来,或大哭一会儿;你可以拍打小沙包或枕头,听歌或运动。为了摆脱任何坏情绪,适度发泄是被允许的,只要在不伤害自己和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你要做什么都行。发泄完毕,坏情绪会从高峰降下来。

    “对了,生气时你会不会take a deep breath?”你想了想摇摇头。“嘿,下次你不妨试一试。一旦感到生气,就想像一下刚出炉的面包或cookies(都是你的最爱),然后深深吸气;再想像生日时吹蜡烛的动作,大力呼气。重复做几次,你很快就气消啦!”你半信半疑看着我:“真的吗?”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高情商”—— 哈佛大学讲师、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 David曾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即Emotional Agility(情绪敏感力)。而取决情绪敏感力高低的因素,主要看他小时候释放情感时,父母对他的态度。也就是说,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如何回应,直接影响孩子情商的高低。”那么宝贝,下次你想生气时就生气吧!但记得:不要气太久哦……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