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流行◢ 美解决试剂不足: 50人一组检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全球大流行◢ 美解决试剂不足: 50人一组检测

    (华盛顿6日综合电)较早前,韩国曾是重灾区之一,现时国内疫情已有所放缓。积极作病毒检测,及早找出感染者,是韩国取得成果的其中一个原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美国现时疫情转趋严峻,扩大病毒检测或是值得效法的防控手段。然而,假如试剂盒数目持续供不应求,便无法仿效韩国做法。数学及经济学家戈斯纳与哥利尔教授就建议,将现时一人一个独立样本,改为合并50人的样本作一个样本,再进行检测。

    美国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收集新冠肺炎试剂。
    美国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收集新冠肺炎试剂。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记者会上,展示由雅培(Abbott)研发,只需数分钟即可得到反馈的试剂盒。试剂盒已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紧急授权使用,并于4月1日正式推出;雅培指现正增加产量,自本周起日产 5 万试剂。

    有新检测工具推出固然是抗疫福音,但即使如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部长阿萨尔早前所指,美国现时每日测试10万个样本,国内目前的人均检测比例,依然落后于韩国等国。

    戈斯纳与哥利尔发表于《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分组测试可解燃眉之急。二人引述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家科利科夫意见:若能无限制地对所有人作检测自然最是理想;而合并50人为一组样本作检测,并要求阳性反应组别的所有受验者在家隔离,比起目前缺乏明确方向的检测(rudderless testing),能令社会及经济更快回复正常。


    官员亦可根据阳性组别内各人重返工作岗位的需要,再进一步作独立检测;或继续以分组方式,找出更多未受感染的阴性组别。

    小组测试并非新主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佛大学已故政治经济学教授多弗曼已建立此方式,旨在筛出梅毒感染者。假如某分组合并为一的样本呈阴性反应,便代表全员适合从军,反之,则意味该组内至少一人为梅毒患者;阳性组别内所有成员将进一步接受独立检测。

    二人指出,假如要将此方法应用在当下疫情,首先要从不同个体身上取得样本,再采用聚合#(酉+每)连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从少量DNA复制出大量特定DNA分段作检测。第一步收集工作相对容易,第二步则是瓶颈。

    他们称,现时以色列、德国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研究人员,正尝试着手汇集样本。其中,内布拉斯加州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已付诸实践,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现阶段以 5 人为一组样本作检测。

    文章指,此方式能于次数有限的测试下,检测更多群体。现时测试数量不足,难以得出真确的感染数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或已属低估。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他们又认为,随着确诊病例数每3天增加一倍,全国快将有多达 2%人口受感染。因此,按2%感染数字作推算,以10人为单位分组检测,则可剔出82%属阴性的安全组别。其余18%的组别,将各自再作10次测试。二人指,此法所涵盖的人数,将是同样条件下逐个个体检测的4倍。

    如果试剂盒持续短缺,加上经济崩溃,健康的人必须尽快恢复工作,文章建议,当局能采用更简单的方式:只作组别检测,跳过阳性小组后的单独检测,则每组数字可扩大至50人。二人同样按 2%感染人口推算,得出36%的组别在检测中呈阴性,意味每次 50人的测试,平均可使18人重新投入工作。

    只作组别检测,却不对阳性组别作单独检测,似乎会引起道德争议 —— 明知有人受感染却视而不见。对此,二人认为这种情况已发生:呈强烈病征者,会自行寻求医疗救治,并作独立检测;至于病情受控者,则留在家中。换言之,文章未有否认当中的道德问题。

    学者们最后指,以组别检测方式每日检测10万次,每星期可令 1300万人重新投入经济活动。加上隔离感染者,便有机会战胜病毒。要求国民在家留守固然有助抗疫,但往后未经检测的人直接重投工作,便难以确保安全。因此,恢复工作前,每个人都应涵盖在病毒检测范围内;而在政府能为每个人提供单独测试之前,组别检测是相对可靠的“次优”方法。

    文:《华盛顿邮报》
    图:互联网

    ↓↓相关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