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游自在】“熊”心未泯街头侠医 Dr.Teddy熊抱未明草根冷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字游自在】“熊”心未泯街头侠医 Dr.Teddy熊抱未明草根冷暖

    英文字“Bear”是个多义字,它既是名词“熊”,也是动词“承担”,马杜苏登沙姆甘医生(Dr. Madhusudhan Shanmugam)逢见孩子就送,换来一张张童颜笑脸,因而被大家称为“医生”(Teddy Bear Doctor);作为泰迪移动诊所(Teddy Mobile Clinic)共同创办人,他走进暗夜街头为城里的流浪汉、贫民等社群义诊,熊抱草根冷暖,承担社会责任。
    他的代号、他的行动,把“Bear”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杜医生本身是一名熊迷,他认为,毛绒玩具熊容易被抱在怀里,也让拥抱者感到舒服,以致于它成为孩子钟爱之物,小熊通常可以成为一辈子的玩具。

    “耶,经历了漫长时间,又回到街头了……感觉我又回到生活里头了。”近百日从街头撤退后,泰迪移动诊所共同创办人马杜苏登沙姆甘医生跟他的志工团队终于回到街头了。

    过去五年来,该移动诊所逢周三晚上都会出现在吉隆坡街头,为街头露宿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自今年三月十八日落实行动管制令后,他们的行动不得不暂停。

    回到街头以前,他先是探访了他们长期提供医疗服务的孤儿院,跟那里的孩子们再次见上一面。久违的这一趟,他怎会忘记带同他的“御用”玩具——呢?


     

    “这都是他人捐赠给我,然于,我把它们统统都送给孩子。”由于他习惯将送给孩子当礼物,所以大家都叫他“医生”,孩子紧抱他送的红色小熊,“他们见到我们很开心。”

    当我走进这位“医生”开设的诊所,布告栏上张贴着满满的感谢卡,有的写上“Dr. Teddy, You Are The Best!”、“Dr. Teddy Bear, Thank you!”字眼之余,还不忘画上小熊一个,说明其“医生”形象深入病人的心。

    许多人误以为,“医生”的称号源于他曾有过的150公斤硕大体型,“其实,不是。”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马杜医生的“泰迪熊医生”形象深入病人心。

    那是一个到街头义诊的夜晚,有个曾收过他送出礼物的小女孩,远远望见其身影,于是高喊:“医生来了!”此后,这个称号便与他如影随形。

    “她每周都会随着妈妈来,妈妈给我们量血压,她则在旁嚷着玩。”后来,女孩也跟家人迁往柔佛新山了,“我还记得她的样子。”
    医生”、“街头医生”称号得到广传后,他意外获得许多朋友与外人送上的毛绒玩具熊,大家希望通过他把它们送给孩子,散播欢乐,“我的车子常常有一大袋玩具熊。”

    不管是“医生”这个称号,抑或“泰迪移动诊所”这个行动,马杜医生的侠医人生源自于街头,也回归于街头。

    马杜医生(右站者)深受父亲沙姆甘医生(前排中)行医如行侠的影响,药剂师妹妹苏迪斯娜(Sudheshna,左)与妹夫沙迪斯(Satish Raguchandran,左2)也是泰迪移动诊所参与者,哥哥克利斯纳医生(Dr. Krishna,右坐者)也时时给力。

    跟爸爸起守护侠心

    今年37岁的马杜医生在吉打亚罗士打出生,2岁以后随着家人迁居到雪兰莪巴生,年少却不轻狂的他,人生最初的善举从巴生开始做起。

    “父亲也是一名医生,从小就在他的诊所长大,看到他经常给住宅区里的贫困村民进行免费诊疗,或许是耳濡目染之下,在我心中筑起助人的兴趣。”

    他觉得,从父亲沙姆甘医生(Dr. Shanmugam)身上学到了要对别人好,同时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我们虽是医生,但也没有比别人特别,每个人是一样的。”

    到了高中的时候,他开始跟朋友们一起拜访老人院和孤儿院,“不过,当时没有余钱,只能跟他们聊聊天或玩一玩。”

    他笃信,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伸出援手,让对方开心时,自己也会感到开心与满足。

    随之而来的是,他跟同伴们陆续拜访了好多家孤儿院与老人院,“我们每个月轮流拜访不一样的庇护所,直至有件事发生后,从此改变了一切。”

    马杜医生于2018年获颁发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共和联邦光点奖”(Commonwealth Points of Light),他因着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出色表现而得奖。

    给了礼物,你下次还会来吗?

    有一回,有个小女孩在获得马杜医生送给她的礼物后,非常开心,但她趋前问了他一个问题:“安哥,你会不会再来拜访我们?还是像别人一样,来一次给了礼物,就不再来了。”

    “听了之后,我整颗心都碎了,因为我们未曾这样想过,以为聊聊天就很足够了。”小女孩的疑虑是他行善的转捩点,“我们开始反思。”

    “与其去拜访不同的孤儿院,倒不如专注在一两所孤儿院,让他们知道我们一直都在,而不是像他们的父母那样,说了拜拜就不再回来。”

    “她们要的不是我们的礼物,何况,有很多人给他们买礼物,他们只是要我们为了他们而留在那里,当一个可以依靠,跟他们聊天、分享乐趣的人。”

    过去四、五年来,他们专注于一家孤儿院、一家老人院,以及一家残疾人中心,长期提供医疗服务,“每个星期四晚上,孩子们都会很期待我们的到来。”

    他笑称,做慈善是会上瘾的,“一旦开始做了,在掳获了他们的笑容后,就会感到无比满足,连自己也会笑了起来。”这是他把善行走成一条不回头路的结果。

     

    在众志愿者筹资下,泰迪移动诊所的“战车”得以出现,随后马不停蹄给社会清寒输送人情暖意。

    让流浪者的心不再流离失所

    “也是五年前吧,我参与了一项派发免费食物给城中流浪汉的活动,当起志愿医生,当时,我才知道原来城里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

    “我们一直都以为,街头露宿者都是吸毒或是犯罪的人,而他们之所以连栖身处都没有是本身铸成的错误。”在街头义诊的首夜,马杜医生跟他们作了一些交流。

    那一夜之后,他才知晓每个人背后都有个可陈述的故事,“有些人确实是个人错误而流落街头,但也有些是基于无法掌控的原因,包括:生意失败或是被家庭遗弃等等。”

    他有感而言道,贫困家庭还有家人可以依靠,但是,流浪街头的人却无所依靠,“他们可以依赖的人就是我们跟其他非政府组织,以及周遭的人了。”

    在街头曾遇见的小男孩,留下画作,也留下了记忆。

    为让流浪者的心不再流离失所,往后逢周末入夜时分,他都跟这群住在暗夜城里的社群有约,尤其是孩子们。

    “有的小孩并非无家可归,他们属于城市贫民,全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过活,他们也会来接受我的医疗服务。”

    为哄孩子开心,他要求孩子撰写小作文给他,写得最好的那个人将获赠一只,他随即转身,指着诊所墙上一副泛黄画作,“这是个很会画画的小男孩的画作。”

    “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五、六位家庭成员只能在酒店租一间廉价房间过日子。”故事已远,画锁想念。

     

    过去五年来,泰迪移动诊所团队为城里的暗夜送去光明。

    霓虹灯下我们不知道的事

    马杜医生继续透露更多入夜后的街头见闻,“在街头遇见的大多数人,包括流浪汉,他们有的是有工作在身的。”

    “有些人离乡背井来到吉隆坡打工,若要租个房子或房间,至少要四五百令吉,他们宁愿睡在街头,然后,把赚到的钱寄回给家人。”他说,这些我们原来是不知道的,直至我们遇到为止。

    “有的也会想要我们去跟其家人聊聊,让我们帮助他们进行和解。”在他们的帮助下,有一些家庭也团圆了。

    街头是众生来往的地方,有生命经过的地方就有活着的故事,城市悲情中,他说还是有开心的故事可以分享。

    在医生的眼里,没有任何人是路过的,凭着医者父母心的天职精神,泰迪移动诊所也在五年前应运而生,志工从草创期的八至十人,如今也扩大至百人了。

    他们来自不同背景,有律师、老师和医生等等,该团队每周都有街头义诊,每次需要的志工约廿人,而他跟大部分志工在之前皆是互不相识,因着做助人之事,大家走到了一起。

    “我们的关系非常好,特别是当中15个核心人物,彼此维持着如同家人的关系,泰迪移动诊所就是一个大家庭。”

     

    早前,马杜医生跟泰迪移动诊所另一位共同创办人艾菲尔(Alfred Samuel Mariyaras)在善行人苏拉雅(Suraya)的油站设立社区粮食盒,谁都可以把食物和日用品捐到这里,有需要的人则可前去领取(最多三件),“有些人并非贫困人士,却因行动管制令失去收入,无法给家里添购必需品,也难以向朋友启齿,此举可让他们在不感尴尬下解困。”

    城市故事透露人生透视人性

    马杜医生忆及迄今最难忘的事,那是他曾在街头遇到过的一位大叔,“原本健康的他跟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直到我们遇见他的一年前,他被确诊为第三期大肠癌患者。”

    “大叔需要进行定期治疗,他的儿媳对他很好,带他去医院、给他买药。只是,大叔深知他儿子挣的钱,只够花在家人身上,并非额外医疗开销。”

    “为了爱,他决定离开家里,并住到了街头,他说:他们或许会来找我数个月,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放弃,继续他们的生活了。”

    “我们后来安排他住进了老人院,而他也不想让其儿子知道。”这位因爱而离家出走的大叔,最后也因病离世了。

    言至于此,他提及为何这些前来寻求医疗协助的人,多半不愿意让他们拍照,“离家到这座大城市打工,他们不愿意让家人知道,自己竟然连栖身处也没有。”

    还有另一位大叔,用毕生之力培养他两个女儿长大;退休后,他患上了尿失禁,与妻女关系开始恶化, 当他不时把沙发弄湿,女儿不但责骂他,还在亲友面前嘲笑他,最后甚至把他赶出家门,“实在难以置信。”

    “我常常说,当你的女儿还是婴儿时撒尿在尿布,你不会介意为她们清理;但是,当爸爸老了,遇到同样情况,女儿反而嫌弃爸爸了。”他无奈地说:“大叔最终流落在街头。”

    另外,他也见识过有些瘾君子之所以染上毒瘾,全因父母亲本身就是瘾君子,他们也不曾被送去上学,“其中有一个在十三岁时就离家出走了。”

    “离家后,他唯一拥有且对他们好的朋友,也就是大街上的瘾君子,因此,最后他也开始吸毒。”庆幸的是,遇到他们之后,这个少年有了戒掉毒瘾的念头。

    三个故事三种人生,故事中不只是透露人生,更是透视人性,遇到那些足以让他心碎一地的事情,他不讳言,有时真的让他想过放弃。

    “朋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我们一起做这件事,互相支持,惟有把这些故事说出来,让大家分头去想方设法解决,若然我们都放弃了,外头就会有更多人无法得到帮助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