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后疫情时代,善后一次性垃圾 餐朴计划=减塑生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见闻】后疫情时代,善后一次性垃圾 餐朴计划=减塑生活

    全球加上线上购物、订餐等,伴随疫情而来的新常态生活习惯,增加了很多“一次性垃圾”,其实对环境产了沉重负担。如今来到后疫情时代,除了防疫,更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近年来,随着健康与环保意识抬头,身边或多或少都有些人开始尝试踏出更友善对待环境的第一步,譬如:少用塑料袋、自备容器打包等等。然而,一场新冠肺炎(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来袭,漫长的行动管制令阶段到复苏期行动管制令,忙着适应新常态生活的你我,也许都曾不自觉地成为了“环境侵害者”。不妨想想,这几个月来,你个人使用过多少一次性餐具和各类包装塑料?

    在各国采取不同管制措施应对新冠肺炎期间,很多数据都显示全球环境好像变好了、空气也清新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显著下降,然而,这些看似美好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吗?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目前担任新纪元大学学院高级讲师及永续资源环境工作室导师的高佩瑶直言,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许环境的某些部分确实有所改善,但生活中我们的能源使用并没有下降,全球加上线上购物、订餐等伴随疫情而来的新常态生活习惯,其实反而增加了很多“一次性垃圾”。

    撇开大量增加的医疗废弃物用品,随着疫情进展,你我日常生活中其实增加很多垃圾量。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比较具体的数据,但只要观察你我身边,甚至是自己的消费习惯,你可能就会发现各种塑料包装、用过即丢的状况其实比我们想像中严重。尤其当外卖及打包食物、网络购物等活动成了新常态,由此产生的许多一次性餐具、塑料袋、包装盒等塑料垃圾量,其实是很可怕的,也正在为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高佩瑶认为,人人都应该从小小的改变开始做起,实践友善对待环境的生活方式。

    为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佩瑶说:“所谓环保,不一定是要成为原始人或走入荒野,人活在环境中不见得要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才叫环保。环保也不是只有资源回收和分类。环境教育,其实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即使是小小的改变也可以。今天,我们的环境出了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品质造成伤害,比如影响健康、安全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先学会跟环境和解,建立人与环境的关系,反思我们跟环境和自然的关系,是不是越来越恶劣?重新回到一个点去看,我们跟环境本来就是在一起的,所以未来,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对环境更友善一点?”

    更浅白一点的说法,就是不必把环保、绿色生活想得多么“高、大、上”,我们需要做的不过就是回归到最简单的生活概念,去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并做出小小的改变,甚至是尝试适应一些小小的“不方便”(比如:自备容器打包)。

    有些方便其实对环境不利

    未来,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与环境共生共荣?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是人人都可以做,而且不难做的?这也是永续资源环境工作室在疫情期间推行餐朴系列活动的概念之一,通过一些知识性的海报与线上活动,让大家能更关注这个课题,也为环境尽一分小小的力量。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负责餐朴计划的三位年轻女生(左起)叶淑盈、程祖儿和张姿慧,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塑料餐具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在生活中实践减塑环保的力量。

    餐朴计划的诞生,其实来自于永续资源环境工作室三个年轻实习生的概念。她们都曾在大学时期修过一门永续环境报导相关课程,当时的分组作业就是跟塑料相关的内容,所以针对塑料部分做了很多的资料搜集,佩瑶是她们当时的导师。疫情期间她们也在永续资源环境工作室实习,所以顺理成章推行了“餐朴计划”。计划负责人之一张姿慧说,大学修课时就已建立环保意识,但在推动餐朴计划的过程中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至少现在外出时都会自我提醒要随身携带环保袋及自备打包容器:“餐是餐具的意思,而朴是一种朴实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餐具是很普通的东西,大家都很少会去注意。所以这个计划的概念,就是希望人们在看到这些知识性的东西时,可以在生活中多一些思考,这些方便性、一次性的餐具物品,其实都对环境不友善。”
    身为新纪元媒体系高级讲师的佩瑶说,环境教育课题其实很广泛,虽然一直都努力尝试把环境教育融入课程中或办不同的活动,但环境议题可能太沉重,其实往往很难吸引年轻人。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播下一颗种子:“虽然这类资讯很普遍,但我国实际上缺乏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讯。环保或环境教育,其实跟经济发展并不对立,未来,全球要推动的,应该是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

    做出调整循环使用布口罩

    后疫情时代,人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友善对待环境?

    高佩瑶指出,眼下更重要的,是减碳和能源使用的问题。我们生活中很多塑料产品都会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生活方式也耗费很多能源。如果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大量使用塑料、一直开冷气、人人一辆车(不愿尝试共车或搭乘交通工具)等等,这些对环境都不友善。”

    高佩瑶说实施行动管制令之前,我国不少国家政策都有努力落实减少碳排放的目标,部分地方议会也加入低碳城市的行列,去年也开始推动减少塑料的活动,本来已经逐渐看到一些小小的成效,但一个行动管制令下来,政策都丢到一旁,甚至复苏期的部分标准作业程序,也跟“”这件事有冲突,比如:鼓励打包外带但需使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一次性容器,有些店家甚至拒绝顾客自备容器、理发店重新开业也产生很多一次性垃圾、鼓励大家戴口罩(医疗用口罩都是塑料),在防疫和健康安全成为首要任务的此刻,环保成为了次要,她说这是一个值得省思的现象。

    根据CNN报导,新冠肺炎疫情下,口罩、手套、防护服、尸袋等需求量激增,不少国家更暂停了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限制令,随之而来的则是塑料废弃物数量大增。当然,勤洗手、戴口罩这些防疫措施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我们也许可以在思考环保的大前提下,根据必要性来稍作调整,比如低风险群或前往低风险区时,不妨考虑可以重覆清洗使用的布口罩,减少医疗用口罩废弃物。

    资源回收系统需完善处理

    实践友善环境的生活,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重复使用”对抗“用过即丢”的概念。这个看似简单的做法为什么难以普及化?

    高佩瑶直言,关键在于“不方便”和“不重要”:“首先,人们会觉得不方便。每个人都希望用最舒适的方式来生活,所谓的舒适就是不让它产生不便,所以有些人就会觉得环保很麻烦,比如打包或购物要自备容器、垃圾要分类、厨余要拿去做堆肥等等。另外,很多人也会觉得这些东西不重要,毕竟对于个人来讲可能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或回酬,所以人们不了解对我有什么重要?破坏环境关我什么事?”所以,她建议人们可以先从日常生活开始调整,比如允许自己稍微不方便一点,实际上并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品质,随身带着便当盒也不会让你有所损失,久而久之让这些习惯融入生活,我们实践友善对待环境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

    另外,她也坦言自己从台湾回到马来西亚后才发现,我国实践对环境友善生活相对更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跟政策有关:“有时候,整个大环境会让人气馁。打个比方,我做了资源回收,然后要放到哪里?口罩不能乱丢,但是,我到底要把口罩丢去哪里?整体而言,我国在资源回收方面的后端流通系统并不完善,也没有提供很方便的管道给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请问你会怎么做?当然是直接丢到垃圾桶最方便。有些国家的资源回收制度是强制性的,比如台湾。所以,如果要彻底实践垃圾分类或将随身携带餐具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话,就要先养成习惯,同时也要从小学开始,真正做好环境教育这件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