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我的词典里没有“退休”二字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习现场】我的词典里没有“退休”二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采访到最后,说,一些人眼里的他,像是无业游民。

    玻璃橱柜里一整面字典墙,色彩斑斓,大大小小的,都是这些年来毅然完成的志业。但也不能说完成,因为生命一日未完,都还有继续前进的余地。词典一般,浩瀚辞海,一直都在增补、校订,人生亦然。

    ,原名黎煜才,是马华文坛的多面手,创作体裁繁多,包括小说、散文、新诗、广播剧、论文等。1941年生的他,如今已79岁,但说起话来思路清晰,组织能力强,丝毫看不出是一位即将迈入杖朝之年的老人家。


    自从投入教育工作,相继在华小、国中、独中担任副校长,他这一辈子都没有真正退休过。前脚从校门踏出,像是走过半生的事业,后脚又踏进出版社,开始穿梭于编辑工作中,直到今天。要找一份适合自己,可以长久做下去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正如身为基督教徒的坚信,生命冥冥中自有许多安排。

    考获博士学位学习仍未完 

    2017年,76岁的他终于在金宝拉曼大学考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为《诗经的“风”与马来班顿:形式的内容与比较》,后来印成书竟有字典般厚。照片里身穿博士袍的他,尽管脸上刻著皱纹,但不掩在学术上完满的光彩。

    “生命总有许多冥冥中的安排”,就像决定继续升学,也是巧合的机遇。当时的他在联营出版社上班,与拉曼大学的林水檺教授谈起,两人便决定了论文的方向。最终他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全篇超过16万言的论文,虽然学位已完,但学习的路永远还在前进。

    未来他打算把《诗经》翻译成马来文,作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马来西亚这片拥有三大民族的国土,促进种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翻译工作也是必须的。除了翻译,也在用马来文与中文双语创作,其马来文短篇小说如《Migrasi Ke Selatan》也由国家语文局出版。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我们学多少种语文不是问题,但要掌握好则比较难”,坦言有见过号称自己擅长五种语言的人,但学习语文要精也要通。在他那个年代的教育制度,马来文在中小学并不纳入必修课,于是他在高中才开始学习马来文。而在师训学院里,适逢独立后马来文在国内显得更重要,因此他选择了马英双语为他的主修与副修,才开始更加专研。

    所幸比起其他科目,他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强,因此很快地掌握了马来文的书写与应用。而如今尽管他以中文为思考的中心,但在书写时,会把三种语文融合起来推敲,形成一种串联思考。此外,他目前也埋首于马华文学史的编撰,这是一项需要大量精神与时间的马拉松志业,在有心人眼里看起来意义深重,但实则吃力不讨好,这或许是别人眼里的他像是无业游民的理由。

    愿意去接受与学习电脑

    的工作室中央摆放著一台电脑,四周都是堆叠整齐的工具书与资料夹,顺著新旧排列,就像他的生活都是有条有理的。行动管制令期间,他的生活极其规律,每天如一地把多数时间坐在电脑前,把以前未完成的工作一一处理妥当。

    原来,在十多年前拼音输入法还未盛行之时,已意识到科技的便利,开始断断续续地在隆雪华堂、民政大厦附近的电脑班学习电脑操作。从前,他也和其他人一般在稿纸上写作,之后传真给打字公司,再到那边校对与修改,但这样一来一回始终太耗时。身边也有朋友和他说,要把东西留给其他人做,比如科技不需自己掌握。但幸好他及早洞悉,并愿意去接受与学习电脑,不然怎么以最便利、顺畅的方式,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两本60万字的长篇小说《郑和在满剌加》与《离散前后》?

    也提及,很多长者无法成功掌握电脑的使用,是因为与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好。孩子看著吸收力较慢的父母失去耐性,父母感到压力与挫败,便又放弃学习了。因此,与孩子的关系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就像与新世代的年轻人相处一样,需要明白每个时代的思想都在改变。于是两个时代的人要消除代沟,便需要互相谅解与尊重,社会与家庭才会和谐。

    思想需紧贴潮流

    有太多退休以后的人终日无所事事,觉得人生空虚,但认为,有些路途终归需要自己一个人走。退休以后的人如果没有生活的寄托,每日到咖啡店消磨时间,则无论身心都会加速老化。尤其,遥想当年总是美好的,但“当年”早已消逝,当下才是真实。

    他坦言,人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光辉时刻,而要向前看,要有放得开的胸怀,才不会陷入海市蜃楼中无法自拔。

    要如何保持心境上的年轻?思想很重要。很多事情必须得看得开,并且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保持一定的联系,敞开心房接受新的文化输入,不能故步自封。他表示自己也愿意和年轻人交流,如跟孩子一起观赏与谈论漫威英雄电影,紧贴时代脉搏,便能不从社会脱节。

    遇到挫折不言弃

    在2019年,荣获第15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在颁奖礼上他坦言,那已是他第四次竞逐该奖项。许多人失败一次再重来,但可能失败第二、第三次以后,便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则和别人相反,他把挫折视为一种考验,也比别人多了一份站起来的毅力,因此在第四次竞逐终于结出努力的硕果。

    这份不被挫折磨灭的信念,是学生时代的他已具备的特质,无论在写作、学习或工作,这股坚持和执著都极其重要。学习的过程一波三折,比别人花多了时间,但只要看得开,一次挫败都是一股新的力量。

    当年,他考高等教育文凭(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HSC)即如今STPM的前身,也经历了三次的失败。第四次的报考在1969年,本来已过了开放报名的日期,但机缘巧合下他在雪州教育厅遇到与他同样落榜数次的友人,又刚好报名日期延长,因此两人决定再考一遍。

    那一次,他选择了报考美术与经济科,但基于没有美术底子,还特地到金河广场附近的一间照相馆学习绘画。他拿起一支铅笔放在双眼之间比拟,娓娓诉说当年如何从素描学到水彩画,再终于成功拿到了那张文凭。可见,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如果面对挫折连继续站起来挑战的信念也没有,那成功必定会停靠在很远的地方。

    好胜脾性使他不甘于停留

    从学校退休后,偶然当上联营出版社的总编辑,与钟松发合编过《最新马来语大词典》(Kamus Perdana)、《马英大词典》(Kamus Perwira)等在校园颇受欢迎的语言工具书。用十一、二年的时间编一本词典,蓝色封面,砖头般厚的Kamus Perdana,是以前中小学上马来文课的必备工具,一出版销量达数万本。唯后来科技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有形无形间造成了许多变化,电脑词典的发明更是影响了传统词典的销量。

    写作时的他是,编字典的则回归自己的本名——黎煜才。至今,他编词典的旅程已将近五十年,成语、谚语、语法等工具书与字典总计超过五十部。一开始编工具书的原因是想帮助老师与学生学习马来文,纯粹的动机总是最能触动。

    直到后来《最新马来语大词典》(Kamus Perdana)的出版奠定了词典的定位,广受流传,友人对他说他已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好胜的他不甘于如此说法,因此才有了后来一本又一本词典的出版,如同样获得市场接受的《全新精编马华英大词典》(Kamus Kembangan)。

    编词典用的不只是语文知识、索引技能,更重要的还是人生历练。“健康是第一本钱,坚持是工作态度”,把生活、教书经验融入编词典,一部融合个人生命体验的词典,体现在使用对象的契合度,比如为小学生编的例句不能太深奥,要让学生用得舒服,并真正帮助到他们。

    而在编词典的路程中走了几十年,数量已达五十多部后,蓦然回首,的人生就像一部大辞典,一页页翻阅过,满是一条又一条的人生经历。这些历练整合修订起来,以后的人翻阅重读,也总有所得。


    特约:梁馨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