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如果疫情是一面放大镜……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史光宏:如果疫情是一面放大镜……

    过去这一年,学校在疫情笼罩下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实体课堂被迫转到网上,学生成了网民,教师成了主播,父母成了陪读。一方面是电脑、手机、网速等硬体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是技术、媒介、心态等软体条件的陌生,太多的突如其来,大家都在摸著石头过河。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很多人认为,当下的种种不适都是暂时的。咬紧牙关撑一撑,待疫情缓解,一切会回到过去,教学仍然运作如常。就目前依旧严峻的国际形势来看,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还好,疫苗已在路上,我们终会迎来战胜病毒的一天。问题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真的要回到过去吗?回到过去,真的好吗?这次疫情所曝露的问题,真的都能随之烟消云散吗?

    如果疫情是一面放大镜,过去的一年,它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首先,是孩子的学习状态。过去,孩子每天定时到校,按时间表上一系列的课,就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为考试挑灯苦读。在日复一日的按表操课中,我们用体制、权威、作业、考试来监督学生,确保他们把所有时间花在知识的学习上。我们把精力耗在赶课和备考,无暇似乎也无需顾虑学生是否想学、爱学、能学。

    没想到,学校就这样停课了。没有了课表,没有了权威,没有了催促,没有了考试,我们的孩子还持续学习吗?学校一直以来的教育,究竟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所谓“21世纪学习者”,自动自发、自律自主、好奇好学……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这样的过去,我们真的要回去吗?


    此外,是亲师之间的关系。过去,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似乎也把孩子的教育一并外包给了学校。我负责吃住接送,你负责学习成长,两者壁垒分明,甚至井水不犯河水,能不见就不见。当孩子的学习面对问题,我们往往选择喊话、回避对话,选择揣测、回避沟通。于是,越来越少的理解,越来越多的猜疑,越来越淡的信任,越来越深的误会……

    这一次的停课,父母不得不挑起陪读的角色,更深地介入到孩子的学习之中。于此同时,教师也不得不更积极地与父母联系,确保居家学习有效进行。随著互动的频密,摩擦自然也跟著增多。然而,很多家长这才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上的不易,很多教师也才了解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亲师携手,共同助力孩子的学习成长,本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疫情之后,我们还要回到楚河汉界的过去吗?

    最后,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过去,学校总给人大门深锁而戒备森严的形象,老师们在各自的教室上著神秘的课。别说学校以外的人对其中状况知之甚少,就连身处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很可能一辈子也没看过隔壁桌同事的教学风采。这一方面固然保障了老师们的隐私,另一方面却也阻断了教学专业上的交流切磋。

    因为疫情,课室的门一下子打开了。老师在荧幕的这一端教学,学生在另一端上课,家长则陪伴在侧,共同参与课堂。此外,一些老师录制了教学视频,一些老师设计了学习作业,一些老师网上公开教学,各种教学资源在网络上流动。我们这才恍然:原来老师们是这样教的,原来小朋友是这样学的。创意与用心被看见的同时,刻板与僵化也无所遁形。一些教学流于表面,一些教材落入填鸭,教师的专业素养确实有待提升。

    无可否认,这波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却也让存在已久的问题浮出水面。不管是孩子的学习状态、亲师之间的关系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都不会在疫情缓解后迎刃而解。疫苗也许对付得了病毒,却对教育改革无能为力,我们只能靠自己。透过疫情这面放大镜,你看见问题了吗?你打算正视问题吗?你还要回到过去吗?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