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舞台上的最后一位观众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习现场◢舞台上的最后一位观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初次见,是在五六年前的事情。当时他开一辆宝马敞篷跑车到校园给文学讲座,一头梳得油亮的头发配上白色衬衫,便已俘获多少初入文学殿堂,青春正盛的少女心。这位“文学偶像”一般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魔术师、赛车手……看他如何介绍自己,在他个人部落格上写了一段这样的简介:“,肖八爪鱼,腹中略有文墨然患上大头症,一心八用,出版科技魔术表演赛车均见其腕,至今无法报上精确身分。花踪文学奖、海鸥文学奖、优秀青年诗人奖奖座遗失,只能拼命书写来证明自己写作人的身分……”

    如果今天只能用一个“身分”来介绍自己,他想也不想就说:“杂八郎咯!”许久之前,在个人部落格上给自己写的一句标语是“诗人,没有其他”,但如今却已然变成“诗人,及其他”。

    回家的原因/周若鵬

    这样的转变肯定不是没有理由的。2015年,接手了大将出版社,便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像只八爪鱼跨越其他领域,因而也不得不把那些“其他”的杂项,如出版、业务、交际纳入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写诗的人往往对“诗人”的身分极其在意,把“诗人”放在标语作主语的若鹏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从他身上,能够看见诗人以外更多的可能性。

    回家的唯一原因是家人

    1995年赴美主修电脑科学,毕业后决定回来马来西亚发展,而这首收录在国中华文教科书上的《回家的原因》,正是“从美回来,答友问”,也是《99动地吟》最常表演的一首诗。


    (一)

    因为我在此发芽
    当年的山林
    青葱不改

    因为我在此扎根
    结实的土地
    广厚如初

    因为我在此成长
    满程阳光雨露
    从未离开

    因为我决定
    在此倒下
    滋养下一代的
    新芽

    诗人们换上黑白条纹的囚服,2017《动地吟》Gari, Tari……Lari首次以诗剧方式演出。
    诗人们换上黑白条纹的囚服,2017《动地吟》Gari, Tari……Lari首次以诗剧方式演出。

    (二)

    因为我在此发芽
    风中骚动的山林
    正临利斧电锯

    因为我在此扎根
    层次分明的土地
    依旧色泽不匀

    因为我在此成长
    乌云昧日惊雷暴雨
    仍然来袭

    因为我决定
    在此倒下
    滋养下一代的
    新芽

    3/28/1996

    中三课本仅收录了第一节,阐述了何以他在离开故乡以后,仍然决定回到他原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扎根。他的回答则更纯粹、直接一些:“因为我的家就在这里。”台湾的传奇朱家三姐妹,能够以写作与文学相互对话,这样的文学世家在马来西亚是极其少见的。一个家里出现一位诗人已经是少数,兄弟间两位都是诗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若智大愚”专栏里,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我不是周若涛》。若鹏若涛兄弟,都是马华文坛里知名的写作者,两人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兄弟间必有共性。因而发生了诸如此类被搞混的“谜团”,最引人发笑的是来自一位大专院校的老师,若鹏到该校参加活动,那位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么多人搞错你的名字呢,若涛?”

    动地吟纪念游川上,周若鹏将魔术和诗相结合。(卓衍豪摄)

    但无论从外观或内在来看,周氏兄弟都各具非常鲜明的特色。哥哥若鹏外向,喜欢舞台表演,面向观众;弟弟若涛内敛,比较静态与低调,外观上两人更是一个倜傥,一个清秀。除了写作,也是一位企业家,而这多少来自于父亲的影响。父亲周宝振是马新出版界的名人,1996年他与父亲一同创立了TNT软件公司。但1997年遇上经济风暴,父亲对该公司产生放弃念头时,若鹏却仍不愿放手,“公司倒了下去后,是靠我自己的努力重新站起来。”

    所谓“狮子搏兔”,是即使对待一件小事也要铆足全力的处事态度,说:“这是父亲教予我的,只是我至今也没能做到很好。”

    专与通的追求

    许多人总是难以满足于现状,比如一个专才希望自己能成为通才,反之亦然。但问及若鹏,即使可以再选择一次,专与通之间他依旧会选择后者。

    专研是往下深掘,通才则是横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继而把时间分配均匀。有一类的全职写作人,他们对于写作全情投入,自然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单一的生活对于若鹏来说,或许太过乏味了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若都能接触与参与,这将大大提升生活的精彩与厚度。

    因为走到今天这里,即使是“通”,在每个领域也都恰如其分,这是成为“通才”的前提与能力。除了文学,也写商业文章、时事评论、生活随笔、剧本、歌词……问及是否觉得因为文学的局限性而开拓其他领域的写作,他则不认为文学是局限的。因为文学创作的能力,永远都能转化运用在其他写作上,如写诗与歌词有相通的地方,写小说与剧本也有相似之处。

    一群老朋友因诗而相聚,这便是文学与人产生连接(Connection)的时刻。

    写作人应该关注什么?

    “没有人应该被告知说你应该去关注什么,因为这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环保、贪污、时事、私我……这些大大小小的主题都应该有人要去关注,而那是极其自然会发生的。但从现实考量来说,他认为写作人应该注重自我行销。身为商人与表演者的关系,很早便习惯从房间走出来与众人对话。他认为国内鲜少有写作人有建立自己品牌的意识,因此往后在出版与行销上也较为困难。

    诗人与表演者收与放的两面

    面对若鹏,他多数时候都梳著油头,面对群众游刃有余,仿佛天生的领导者。舞台上的他享受、自信,以最直接的表演艺术语言与观众沟通。但脱离人群以后的他,常常就会怀疑人生似地叩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么累?”

    “但这样的享受,也并非是装出来的,只是一直在不同的状态中转变。”这更偏向于荣格提出的“人格面具”(persona),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为自己安排戴上符合社会期待价值的面具,对于作为表演者与商人的他来说,更是一种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笑脸迎人、讨喜、阳光、有活力……让来看表演的观众至少得到娱乐,是他努力让自己达到的一个目标。

    除了舞台表演,艺文活动的发起与推动也是面对群众的必要时刻之一。这些年来,他致力推动国内艺文事业的发展,希望能够促进各种族文化与文学圈的交流。在马来西亚,中文圈子实在极少与英文或马来文学圈的艺文朋友产生碰撞与火花,就像两条互不交汇的河。因而他发起了华语诗歌朗诵Open Mic“诗无jidan”,一是出于自己对诗歌朗诵的喜爱,二是希望能够加深各族诗歌爱好者的认识。

    热爱舞台的若鹏,在《动地吟》的魔术表演。

    “但那毕竟不是很成功的例子。”认为,所谓促进交流,是在活动以后仍然会发生“连接”,比如互相讯息讨论文学交换想法,而不是仅仅在活动中露面,活动结束以后就不相往来。“连接”(Connection)是他很常提起的一个词。人与人、文字与人,最需要的不就是连接了吗?

    “动地吟”是以中文现代诗为主轴的诗歌朗诵艺术表演,1988年由傅承得、游川等诗人发起,前人退下后便由接手。他坦然说道,接手“动地吟”和“大将出版社”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人要做”,但仍然坚持把“动地吟”办下去的理由却是因为“好玩”。“好玩”是言浅意深,是大伙儿因诗而凝聚起来,亦是因为它以“诗”作为一种媒介,加上所关注的主题,才能把原本互不相干的个体串联成群体,达到他所重视的“连接”(Connection)。

    走出人群目光之外的他,没有那些必要的活力与热情,他形容自己更像电影《疯狂动物城》里那只慢动作的树懒。此时的他,终于没有梳起油头,说话也不像在人前那么高亢,反而多了一份真实感。

    一个人朗诵的时刻,大抵就像写诗一般孤独。

    这时,他便像自己舞台的最后一位观众。表演是一群人相聚,喧嚣在散场以后,那种寂寞却是更巨大的。热爱舞台表演的若鹏,应当多少体会过这般时刻。这应当也是每个写作人都沉溺过的一种安静、独处的状态。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里面,人才能更袒露,文学才有发生的可能。

    他说,写诗是最没有用的。“至少在功能性方面,因为愿意走进诗里的读者最少”但为何要写?因为喜爱。每个诗人,不也是自己诗的最后一位观众,审视自己如何在诗的剧场里献出自己,再默默地走出来。


    (本系列与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联合制作)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