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郭贤静诗《撑一伞空》的心理投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温任平:郭贤静诗《撑一伞空》的心理投影

    艺术理论出现在艺术创作之后,文学作为艺术也没例外。当前最好用的批评方法,仍是夹杂论者眉批的新批评。博学多闻之士,会把批评带进人文领域进一步申论,通常这种申论涉及论述者个人对其他议题的看法,与诗的本意并不完全契合。面对拿汀郭贤静的九行近作《撑一场空》,我发觉复杂的中西理论,似乎派不上用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撑着伞

    雨 水,把身体淋透

    雨,继续下,滑落

    发梢,滴进眼眶


    形成瀑布

    撑伞的手

    湿透了,唯独

    伞下的影子

    是干的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撑一场空》的情节简单,不说自明。场景:大雨滂沱,人物:没有注明性别的撑伞者,修辞:湿与干的“对比”(contrast)。这篇作品特别的地方是:它可以收录在小五的华文课本,也可以收在大学现代诗课程的“欣赏与评鉴”的类别去。

    是外境也写心情

    湿与干的感觉/触觉意象,一方面是外境,一方面也写心情,如果读者了解诗题是诗整体的一环,即不难感知无论湿与干其实都是“空”,佛学意义的“空”。而在我们战悚于湿干的空无性(voidness),另一个逻辑问题,甚至哲学疑惑出现了。

    雨势很大,拿着雨伞的身体湿透,手也湿了,地上的水花唏哩哗啦,四处飞溅,哪里还看得见伞下的影子?这是问题一。问题二是,地面——比如说柏油路面——一片湿漉漉,即使有影子,影子也应该是湿的而不是干的。

    我打电话去马大问一个朋友,他推荐我读Analysis about energy-efficient umbrella machine to make the wet umbrella dry,中国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Lei Wang教授的论文。朋友显然没抓准我的疑难处,我对改善雨伞的效能没有兴趣。我又请教了搞科技的老同学,得到的回应是关键在数学与力学。他接着从WhatsApp过来的演算程式,令我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求人不如求己。我于是翻箱倒箧,把姚一苇《艺术的奥秘》与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找出来。姚帮不上忙,美学家朱光潜论移情作用(empathy)有用。即使地上是湿的,作品里的人物“觉得”自己的影子是干的,这是移情,是心理投射,没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名相虚妄,境随心造。所谓湿是“沾”也是“染”,而“干”是一种超脱,甚至“隔绝”(alienation)。
    舞台系在诗人心中

    用科学、力学、光学,甚至哲学去探索这首诗,肯定得到不同的答案,由于答案的互悖,很容易引起争议。我们可能要听诗人柯立基(S.T. Coleridge)的劝告:“悬置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只有在悬置怀疑的情况下,情节才可以发展下去,读者不会追问小说家莫言,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事的真伪,读者像艾柯(Umberto Eco)提的的“典型读者”(model reader),接受“在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的故事虚构。

    与其说郭贤静布置了一个舞台,让演员拿着雨伞在舞台上走动,舞台上端用大风扇大花洒制造狂风暴雨,我还是保守的相信,舞台系在诗人心中。一场大雨在心里下着,身体全湿,感觉到身影是干的。就形而上的意义而言,所谓有,所谓无,都建立在“心有一切有,心无一切无”的心理基础。不能分析了,再析论下去,就成了狗追尾巴的“套套逻辑”(tautology)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