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书游◢柬埔寨斑蒂丝蕾寺 传说中的女皇宫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快意书游◢柬埔寨斑蒂丝蕾寺 传说中的女皇宫

    在看过了斑蒂丝蕾后,我突然发觉这个音译其实非常传神:斑驳的花蒂,如丝的苞蕾。也难怪斑蒂丝蕾会被误以为是君王收纳嫔妃佳丽的后宫,如此柔美贵气。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清晨六点多,的太阳早已高挂天边,比马来西亚早一个小时的晨曦唤醒整个城市的脉动,我们坐上预定好的“面包车”,司机载我们到购票中心买三日券的套票,前两年还是40美元的门票已经涨至62美元,难怪不少人常说:“要去吴哥要趁早,因为门票一直在飙升。”这让我想起印度泰姬陵同样逐年飙涨的门票。

    斑蒂丝蕾位在离吴哥城东北20公里的郊外。
    斑蒂丝蕾位在离吴哥城东北20公里的郊外。

    曾几何时的观光时代,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对世界敞开门户的重要经济来源。

    因为前一晚已经和司机大致相谈了这两日我们想去的地方,所以对那些高棉古文的寺院名称并不陌生,翻开写在笔记本上的罗马拼音和标记在旁边的附注,我在“斑蒂丝蕾”(Banteai Srei)旁的括号内写着“女皇宫”。

    红砂砖雕精湛如锦织刺绣

    当我们来到斑蒂丝蕾面前,看到寺院入口处那带有粉红色泽的门楣和门柱上,都刻有极尽细腻的雕花装饰,才约略明白会被讹传为女皇宫的原因。


    寺院入口处的门楣和门柱上都刻有极尽细腻的雕花装饰。
    寺院入口处的门楣和门柱上都刻有极尽细腻的雕花装饰。

    吴哥王朝在建国初期,建筑艺术的发展深受印度教影响,工匠在砖砌的寺院墙上雕出湿婆(Shiva)和毗湿奴(Vishnu)等印度教神明的形象,砖雕的技艺到公元800多年达到了成熟的境界,建筑材料此时也逐渐从红砖演变成选用砂岩,而雕刻的艺术在浑厚的岩块上更是展现了精湛高超的工法。

     斑蒂丝蕾选用一种透着玫瑰粉色的砂岩砌造。
    斑蒂丝蕾选用一种透着玫瑰粉色的砂岩砌造。

    斑蒂丝蕾选用一种透着玫瑰粉色的砂岩砌造,在多处门楣上都刻画了印度教《罗摩衍那》(Ramayana)的史诗故事:因陀罗(Indra)手持金刚杵,坐在三个头的大象身上,祈求天降甘露,身后乳海翻腾,浪花如花瓣飞卷;女神因绝世美貌引发诸神大动干戈,湿婆翩翩起舞,从眼中喷射火焰,将女神化为灰烬,终止战乱。

    变身塔有着不断收窄叠高的印度教建筑风格,象征须弥山。
    变身塔有着不断收窄叠高的印度教建筑风格,象征须弥山。

    细致的雕工让人物形象立体鲜明,婀娜婉约的肢体动作生动活灵,花纹图腾繁复的门框和壁龛将整幅作品烘托出深浅远近的透视感,加上砂红色的岩石上熏出了炭黑的色块,更是凸显了浮雕手艺的精粹与剔透。难怪蒋勋老师形容说,这些不是石雕,是锦织,是刺绣。

    女皇宫美丽误会

    而在看过了斑蒂丝蕾后,我突然发觉这个音译其实非常传神:斑驳的花蒂,如丝的苞蕾。

    阶梯左右立着被削面的石狮子守护神。
    阶梯左右立着被削面的石狮子守护神。

    这里的观光人潮相当多,可想而知其名气之响亮,一批批游人在导览员的带领下伫立在各个门楣门柱前,一边仰头欣赏一边聆听解说,我们随意走动,偶尔侧耳倾听他们的讲述,像是八国联军般什么语言都有,游走在不同旅团之间,每一位导游都有各自的演说风格。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也难怪斑蒂丝蕾会被误以为是君王收纳嫔妃佳丽的后宫,如此柔美贵气,却不想竟曾是高僧行经而过的廊道,而那寺塔则是他们引经据典的藏经阁。

    不过是场美丽的误会,女皇未曾莅临此地,深宫院落传来的,是修行者静定无为的喃喃念诵。

    无关女皇只见僧侣

    1992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吴哥古迹群,每年吸引的观光客高达百万人,光是2017年一整年就累积了560万名旅人前来朝圣,其中中国观光客就占了100万人。

    这里其实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在位时为国内僧侣修建的隐寺。
    这里其实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在位时为国内僧侣修建的隐寺。

    在中文世界,有关吴哥的旅游资讯非常丰富,无论是出版物还是线上资料,专业学者和旅游达人都对这个东南亚古文明深深着迷,发表了无以计数的文献与文章,对于那繁多的寺庙名称,也就有了不一而足的各种译名。

    坐落在吴哥城东北近郊20公里的斑蒂丝蕾,就被当今大部分的旅人通称为“女皇宫”。

    斑蒂丝蕾选用一种透着玫瑰粉色的砂岩砌造。
    斑蒂丝蕾选用一种透着玫瑰粉色的砂岩砌造。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对此并不苟同,因为若仔细研读背景资料,会发现这座寺院和女皇或嫔妃一点关系也没有,它其实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在位时,为国内僧侣修建的隐寺。

    变身塔国王火葬场

    吴哥王朝到公元1000年以前都是信仰印度教,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们的建筑风格上。

    修建斑蒂丝蕾的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在他的晚年也修筑了另外两座寺庙,俗称“变身塔”(Pre Rup)的国庙和建在国家水库上的岛庙“东美蓬”(East Mebon)。这两座位置相近的寺庙,无论建筑格局还是形貌上都十分相似,都是在一个基座上不断收窄叠高,以五重坛的形式堆成山的形象,以追崇印度教的信仰中心“须弥山”(Meru)。

    变身塔其实是君王的火葬场,透过天窗将灵魂引渡至下一世。
    变身塔其实是君王的火葬场,透过天窗将灵魂引渡至下一世。

    我们在正午的艳阳下先来到变身塔,炽热的阳光将我们的后颈和手臂蛰得刺痛,沿着陡峻的石阶往上攀爬,一个回头才倏地发现高耸危坠,吓得我有些腿软。阶梯左右立着被削面的石狮子守护神,最高基座上则矗立着五座红砖砌成的寺塔,以中间一座最为巨大,祠堂里供奉着神明。

    阶梯十分陡峭。
    阶梯十分陡峭。

    相传变身塔其实是国王的火葬场,将坏死的肉身送进塔中焚烧,让袅袅黑烟通过塔顶刻意未封口的天窗上升,好将魂魄引渡至下一世,从破坏中诞生出新的生命形式,这是印度教的轮回学说。

    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仍是血肉之躯,总有一天必须面临死亡,也许为了淡化这种万劫不复的陨灭之感,我们才听到“变身”的美丽说法。

    死亡是无常,无常也是恒常。

    文字/圖片:颜书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