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 登陆火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天问一号 登陆火星

    15日,着陆巡视器稳稳地降落在预选着陆区——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首次探测任务着陆取得圆满成功。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在今年2月到达,成功被捕获。经过3个月的养精蓄锐,已在近日实施降轨,完成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在成功软着陆于表面后,不久首辆车“祝融号”也将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

    此次登陆有什么难点?“祝融号”车会以何种方式探索?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成功捕获以后,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终于开启了第二阶段任务——“着陆”。的北半球多平原,南半球多山地,因此此次着陆巡视器软着陆的地点,就选择在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


    整个降落过程大致分为进入——减速——软着陆三步,简称为EDL(Entry, Descent,Landing)。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介绍,在进入大气层以后首先借助大气,进行气动减速,这个过程它克服了高温和姿态偏差。气动减速完成后,的下降速度也减掉90%左右。

    “紧接着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100m/s时,通过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王闯介绍,在距离表面100米时,进入悬停阶段,完成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表面。总的来说,整个过程要在9分钟内从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到0米/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前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一方面表面存在大气(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表面大气密度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更复杂;另一方面离地球距离更加遥远,通信时延单程达到20分钟左右,因此在整个着陆过程,相距遥远的地球科学家们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自主完成这“黑色九分钟”。

    成功着陆后,“绕”“着”“巡”的串联任务终于进行到最后一步。着陆后,进入舱将着陆信息通过环绕器转发地面。进入舱和“祝融号”车先后完成坡道及太阳翼天线展开,“祝融号”车将在第一时间将成功展开的消息传回地面。一切准备就绪后,车将自主驶离进入舱,抵达火面,开始新的征程。

    探测不仅是工程任务的突破,更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除了常规的通信、能源(太阳能帆板)、支撑结构、动力系统等部分外,整体上携带了13个科学载荷,其中7个在上空的环绕器上,6个分布在车上。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据介绍,环绕器搭载的7个科学载荷分别是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矿物光谱探测仪、磁强计、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能量粒子分析仪。而6个分布在车上的科学载荷,则分别为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表面成分探测仪、表面磁场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地形相机。

    据专家介绍,这些科学载荷有着五大使命,主要涉及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研究,将给带来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与气象有关的研究项目将收集有关温度、气压、风速和风向的大气数据,并研究的磁场和重力场,这些也将解答大众的好奇,如究竟是什么样的气候。

    文/图:中新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