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聋哑鼓手教打鼓 无语世界“鼓”舞人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心见闻◢聋哑鼓手教打鼓 无语世界“鼓”舞人心

    是马来西亚首支,也是唯一一支聋哑二十四节令鼓团队,成立于2007年,13年来在国内外做过逾120场表演,到过波兰、印度、台湾、柬埔寨、香港等地方演出,2017年举办十周年演奏会《互语》(Inner Voices)。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聋哑鼓团希望通过体验课,让社会对聋哑人士有更多的关注。

    聋哑鼓团是吉隆坡基督教青年协会(YMCA)旗下的一个团体,由CIMB Community Link发起成立。身为翻译员兼聋哑鼓团经理的Morley Ng指出,当年成立鼓团主要是为了让聋哑人士得以借由中国鼓来展现自己的才华,提升社会人士对聋哑的醒觉。

     

    在MCO 3.0正式启动前,记者有机会亲身参与YMCA举办的鼓乐体验工作坊,聋哑鼓手首次全程担任教练指导公众打鼓。活动遵守防疫指南,只公开让有限人数参加,学员大多是健全者,也有几位听障人士。这场别具意义的工作坊是聋哑鼓手们第一次在没有翻译协助之下,全程自己负责担任教练工作。

    当接到邀约时,心里存疑,我没有与聋哑人士沟通的经验,也完全不会手语,对于打鼓一窍不通,我能够学会打鼓吗?更好奇的是,聋哑教练要如何教学?听不见鼓声的他们,怎样指挥学员击鼓呢?


    手集团团员李慕义在2014年接任吴圣雄老师,担任聋哑鼓团教练兼制作经理。

    克服听觉障碍学打鼓

    教聋哑人士打鼓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让聋哑人士来教健全人打鼓,是更大胆的想法。担任教练多年的李慕义对记者说,这次放手让聋哑鼓手当教练教普通人,用意是培养他们的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信心。鼓团成立14年,学员们已证明能够克服听觉障碍学打鼓,并且累积国内外丰富表演经验,是时候更上一层楼,希望训练他们独当一面,将来可以当鼓乐教练教课、带领工作坊。

    听障主持人用眼神、表情、动作真诚表达,与台下观众愉快交流。

    今天他在现场监督鼓乐体验课,对于聋哑鼓乐教练们的表现相当满意,赞赏有加。“这是他们第一次教普通人打鼓,大家都很紧张,之前很认真彩排,体验工作坊现场顺利进行,虽然还可以更好,但已经很不错了。”他发现很有趣的是,从没看过如此安静的鼓乐体验课,只有鼓声没有说话声,健全学员本是可以说话的,但大家都没有说话,沉静在无语世界,按照聋哑教练的指示专注打鼓,通过鼓声韵律交流互动,这种场面和氛围很微美妙。

     

    摇手替代鼓掌无声互动

    体验课一开始,听障主持人用手语、表情和肢体语言跟大家打招呼,介绍。台上播放完鼓团以往演出片段,台下学员掌声响起。主持人微笑向学员们示意:谢谢大家,可是你们的掌声我们听不见。那要如何让台上演出的聋哑鼓手“感受”到掌声呢?原来不必拍手,而是举起双手左右摇动,就是“鼓掌”的意思了。台下观众热烈“摇手”,台上鼓手就能体会到大家的热情支持。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主持人跟大家做些小互动,通过“我比你猜”小游戏,完全不懂手语的普通人也正确猜中圆形、星形、心形、弹钢琴、厨师等名词。接着,开始进入体验课的暖身,大家要学会注意教练的指挥手势:开始、慢一点、快一点、停止、重覆等等。

    教公众人士打鼓,将对鼓乐的热爱传播出去,给更多心灵带来感动。

    (台上左起)聋哑鼓手蔡福财、张凯仁、刘文安通过手语和动作教打鼓。

    今天在台上负责指导的是张凯仁(Harry),他向大家“讲解”体验课内容,打鼓姿势、简单节拍、基本动作等。所谓“讲”,并没有声音,而是生动表情加手语加肢体动作,同时两位鼓手蔡福财(Mackey)和刘文安(Joseph)示范动作。

    教练手语指出:轮到各位打了!请注意看教练动作示范,跟着节拍打。学员握起鼓棒,扎起马步,跟着节拍敲打节令鼓,咚、咚、咚咚、咚,鼓声此起彼落。虽然听不见,但教练能够感受到空气的震动,加上看学员动作,就知道节奏不同步、力度不足,要求大家再来一遍。一点不能马虎啊!于是大家聚精汇神认真看示范动作,一边专注地无声数节拍,跟上其他人的节奏,融入慢慢变得整齐有劲的击鼓声中。

    教公众人士打鼓,将对鼓乐的热爱传播出去,给更多心灵带来感动。

     

    耶!你们做到了!很棒!请给自己一个掌声!松了一口气,大家举起双手左右摇摆,现场很安静,但能感受到像一群蝴蝶拍动翅膀般的气流在礼堂内流动。原来如此!这就是无声的掌声!每次在舞台上表演结束,全场观众一起举手摆动致敬时,聋哑鼓手就是这个感受。

    用眼睛看,用脑袋记,没有声音的教学,教练认真教,学生心领神会,这一堂体验课非常有趣,也让人更加好奇,听障人士是如何在无声的世界里,敲击出美妙的音乐?

    聋哑鼓手藉由空间传回来的音波抓住节奏感。

    团队同声共振全靠双眼观察

    Deafbeat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鼓乐与人们对话,让公众更了解聋哑人士。李慕义是手集团成员,2007年随着手集团创办人吴圣雄老师来当助教,直到2014年正式接手当聋哑鼓团的教练暨制作经理。

    他最初完全不谙手语,也没有教聋哑人士击鼓的经验,只能通过翻译员兼鼓团经理Morley跟学员沟通,现在已经可以用基本手语和学员沟通,也更认识他们的世界。“聋哑人士的表达方式反而更直接、真诚,他们用手语沟通时必须保持眼神交流。相比下现在大部分人即使面对面交谈,也各自盯着手机荧幕,反而少了眼神接触,有时语言交流也会有沟通问题。”

    “他们是透过敲击时,鼓面发出的震动及音波来感受到鼓的声音。”李慕义透露,鼓能发出强烈震动感,对聋哑人士来说反而更容易学习。“聋哑人士学习打鼓和一般人的学习过程一样,并不会因为身体缺陷而变得比较困难,关键在于专注和理解能力。”

    聋哑鼓手靠视觉与震动感受节奏,表现不输健全者。

    他在教听障鼓手时,首先会让鼓手感受鼓的震动,在他们背后拍打出敲击节。听障鼓手听不到声音,但他们感受震动还有视觉能力比一般人敏锐,看谱跟记谱的能力也比常人好,对于技巧的观察也更专注,练鼓对他们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要学好打鼓不难,但团队表演却非常困难,他们在彼此配合时如果漏看动作,就会跟不上节奏一团乱,几分钟的演出要花上9个月到一年才练好。

    聋哑鼓团在舞台上传达气势磅礴的鼓乐。

    李慕义这十多年来在教鼓之余,也从鼓手身上学习到许多。人对于热爱的事,会想尽办法克服障碍。听障鼓手上网看YouTube观摩别人的技法,参考其他鼓乐演出,虽只用眼睛看,却能打出一点不差的鼓声,让他十分佩服。

    许多人对于聋哑鼓团产生很大的误解,“其实聋哑人士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如果不说,无人看得出他们是聋哑人士。”他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外表而夺走了他们的权利。他们曾经受国际残障运动会邀请作表演,最后却因为他们看起来不像身障者而被取消了表演资格。

    30岁的张凯仁(Harry)是槟城理科大学博士生,也是鼓团的小教练。

    聋哑有憾但对音乐无悔

    Deafbeat至今走过14个年头,刚开始时鼓团共有20人,不分种族和性别。慢慢地大家因为升学、工作、结婚等各种原因离开,有的离开了又回来,目前仅剩下6名成员。

    30岁的张凯仁是槟城理科大学博士生,2016年加入鼓团。当初是妈妈在电台上听到聋哑鼓团招学员,鼓励他加入。

    他虽然是一名聋哑人士,但对音乐痴迷,会弹钢琴、拉二胡,学习打鼓对他来说并不难,只是学习过程有点不同。而相比起弹钢琴的孤单,鼓团是一个团队,他很喜欢这种感觉。他通过文字表达:“我喜欢交新朋友、学习新事物和尝试新体验,打鼓开阔了我的眼界,站在舞台上表演让我学习到独立。”

    他鼓励聋哑人士走出舒适圈接触新事物,也希望通过教课和工作坊,让更多人体验鼓乐和音波震动对脑部的好处。

    Deafbeat聋哑鼓团是马来西亚首支,也是唯一一支聋哑二十四节令鼓团队,13年来在国内外做过逾120场表演。

    疫情打乱计划上网觅出路

    Deafbeat鼓团现在必须靠表演及邀请赚取经费,支付乐器维修及出外表演的费用。疫情影响下,许多活动被延展或是取消,原本鼓团打算在去年7月到寮国的聋哑学校,协助孩子们成立聋哑鼓团,结果计划展延。

    因为疫情造成练习困难,他们开始拍视频上传面子书和YouTube,教导大家手语及击鼓(链接:https://www.facebook.com/Deafbeat/videos/1636029399899752),希望借此提高大家对聋哑人士的醒觉外,也希望吸引更多人加入聋哑鼓团,更多详情浏览。Deafbeat Malaysia官方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Deafbea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