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任平:武汉大学文学研讨会:从危机变转机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温任平:武汉大学文学研讨会:从危机变转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4年九月出席武汉大学主办的中国文学研讨会,一百多篇论文围绕着的主题是文学作为传播学的效果、效率、过程、目的。这些都难不倒我。我有备参与,心无挂碍。别人提论文只有十分钟,我在大会有30分钟的时间发言,是开幕典礼过后的第一篇主题论文。

    我没想到手机去到大陆会出状况。在现场发现时,已经进入分组讨论,我被通知:午餐过后,下午负责“鲁迅研究的新进展”。

    从浙江绍兴到河北武汉,鲁迅纪念馆林立,到处都有鲁迅的肖像。公园有鲁迅的石像,每间书局都有鲁迅著作与有关研究。主办当局的武汉大学并没事先通知我,临时委派我主持鲁迅对话,其实是不对的。

    我在大马从来没推动过学习鲁迅,从高中到进入师范学院,只读过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 》《呐喊》《彷徨》等几部小说。六十年代末读过夏济安的《黑暗的闸面》,读过他论述《野草》,读过《朝花夕拾》,谈不上印象。近年来,从李欧梵、王德威的论着,了解内在的、精神层面的鲁迅多了些。


    感到不解

    这是我的底牌,我对鲁迅的认识大概是是中文系大三、大四学生对一个作家的了解。这样的根底,怎样能与专研鲁迅的学者进行讨论交流?危机出现。这时只有手机能救苦救难,幸亏马大中文系潘碧华副教授的手机没问题,我向她紧急挪借,她慨然允许。我迅速上网,从谷歌搜寻鲁迅的资料。我找的是有关作家少为人所知的资讯。有趣又学术,听众要求的正是这东西。

    鲁迅的外语能力,他的日文造诣很高,没什么好说的;他的德文,听与看都行,但他无法用德语会话。鲁迅口口声声不喜英文。他患上肺痨,著名的美籍德国医生托马斯·邓恩(ThomasDunn)为他诊断。医生不想让病人知道疾情的“全部真相”,与鲁迅的太太许广平商议,决定用陌生的外语讨论病情细节。医生用英语,鲁迅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回应。大家都以为鲁迅不懂英语。不过,医生与许广平对鲁迅于诊后拒绝药物,拒绝继续诊治,感到不解。

    鲁迅后来发表了一篇散文,提到他当时的感想。托马斯医生诊断病情,对在场的许广平说,在欧洲,一般肺痨患者很难捱过五年,你的先生能捱过五年是奇迹。医生的判决,让我知道自己是个濒死的病人。鲁迅还幽默地调侃自己:“托马斯的医学是从欧洲学回来的,我估计他应该不曾学过,给一个五年前就应该死去的病人开方的法子。”

    哪一个靠谱?

    我主持的那场讨论会,面对十多个鲁迅专家,就靠着上面的从手机谷歌资料,再加上梁实秋当年与鲁迅的硬译那场辛辣的笔战──早年读台湾文星丛刊的文学记忆──全场学者居然听得“如痴如醉”。

    信心增强,回忆力也在加油。我在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的当儿,提到美国后现代主义大师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对鲁迅的判断:《阿Q正传》是第三世界的一部“国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 )。我又凭记忆,追述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曾经不无追悔地说:“我研究鲁迅多年,《阿Q正传》也不知翻了多少遍,为什么就是没想到用“国族寓言”的角度来综览、统括这部小说?痛心啊痛心。”在场学者教授,包括负责照应的硕博生听了都开怀大笑。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把危机转移,把危机转化,今天的市场经济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向谁借手机?你过去的知识、手艺、人脉哪一个靠谱?只要你不被疫害击倒,你的运气,可能让你找到经贸隙缝间的寓言式良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