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辉:直呼名讳:终身贬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廖文辉:直呼名讳:终身贬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免费注册为会员 一起点阅看好文★

    前此,我曾写有〈君前臣名——对付政治青蛙人人可行之方〉一文,以《春秋》正名的手法,对那些跳槽的政客,直呼其名讳,不需有任何称呼,藉此来鄙视这些有如青蛙般跳来跳去的政棍。

    打从孩提以来,居家或在校就被父母老师教导,见人要称呼,不可直呼长辈之名讳,尤其是父母兄长的名姓,那是属于大不敬的事情,是要挨骂的。这种观念自小即根深蒂固,形成华人的生活习惯,习以为常,相信这是大家共有的经验。


    在中国古代,对名字和称呼的要求更为严格,形成一套传统。弱冠之前,仅有父母在出生后所取的小名或乳名,方便父母长辈呼唤,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写有“尚有慈亲唤小”一诗,正能反映这种情况。比及弱冠,就要取字,方便在外行走时供同辈和晚辈称呼。扬名立万以后,可以自取名号。如文天祥,名云孙,字天祥,号浮休道人;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等是。为此,我们不可做出有辱名声的事情,名姓的重要,可见一斑。

    这套取名和称呼的规矩早在先秦已经形成,孔子就以这套礼法来对政治人物进行讥刺褒贬。鲁隐公八年时,展无骇率领军队消灭极国,在他逝世时,孔子仅以“无骇卒”三个字记录,竟然没有写他的姓氏。这是因为他是《春秋》最早消灭他国的记载,是首恶,所以“终其身不氏”。《春秋》以夺取姓氏来达其诛杀讨伐乱臣罪子的目的,以警示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

    无所逃遁

    不久后,鲁隐公摄位第十一年时,为公子翚弑杀。弑君是大罪,是隐公的罪人,《春秋》以“终隐之篇贬也”,即隐公十一年的记载,只要出现此人,皆不称其爵位——公子,直呼其名来表示对他的讨伐。推而论之,凡是对厌恶和轻视的人,一般都不客气的直称名字,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文天祥对吕师孟和贾余庆这两个小人是毫不客气的直呼名讳。

    移到现今的政治情境即是,如果国州议员背信弃义,四处跳槽,就无需以“尊贵的”(YB)或其封衔,如拿督、拿督斯里等来称呼。为政以德,政治固然是一切的可能,但也必须讲求起码的诚信,如果连这点都无法达成,终身贬之,一点都不为过。

    6月中旬,我国首相正名,下令政府公文需将其“艺名”慕尤丁改回法定名字“马希亚丁”(Mahiaddin),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慕尤丁的历史定位,不论是艺名或是原名正称,将永远相伴随,无所逃遁于天地间。

    更多精彩评论,请点击”评论──人人咖啡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