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文:心见闻◢人要活时心已死,还是人亡心仍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会员文:心见闻◢人要活时心已死,还是人亡心仍在!

    死亡,是关系的结束或开始?从杨蓓博士的演讲看人生最极端的生与死,你会发现,死亡未必等同于一种消灭,而我们,都可以从与自己好好告别开始,学习生死与共这个道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免费注册为会员 一起点阅看好文★

     

    杨蓓博士出版过许多生命与生死相关的著作,也是美国田纳西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博士、资深心理谘商督导、曾在台湾多间大学担任讲师、系主任、副教授等职务,现任法鼓文理学院生命教育硕士学程副教授,过去也曾担任台湾华人伴侣与家族治疗协会理事长。她擅长团体工作、团体动力与行动研究、家族治疗、心理卫生、禅修与心理健康等领域,并曾担任助人专业工作者督导、训练与谘询多年。

    今年 DEATHFEST World Tour 2021马拉松生死教育讲座活动上,杨蓓博士主讲的《熟年真好:和自己好好告别》,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恍然发现,原来熟年,已是靠近死亡的岁月,而无论你选择面对或逃避,死亡终究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人生功课。

    熟年,一般来讲就是50岁以上,人渐渐老去的同时,就会开始走向面对死亡的过程,而你为这个过程做好准备了吗?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但其实这是正常的,如同杨蓓博士所说的,面对死亡这件事,我们永远都没有准备好:“我记得自己曾经跟我的师父(圣严法师)有过这样的讨论,无论师父能活多久我都已经做好准备了,当时没有深刻去想,但等到我师父真的过世了,眼泪和脑海还是天翻地覆,而我想起了那次的对话,终于明白,面对死亡这件事,永远都没有准备好。因为,死亡除了心理的恐惧之外,还夹杂着很多不安、不知所措以及复杂的情绪。难怪人类长久以来总会用各式各样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行为及所经历的过程更合理化一些。死亡这件事在华人社会,一直都是一个比较令人害怕的禁忌,不同的地区文化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面对,甚至粉饰死亡这件事。可是,不管怎么做,到头来你都会发现心理会有一种恐惧。”

    你的生命,看的是生~死(从生到死)或死~生(向死而生)?

    往生后往哪去?没绝对答案


    但是,所谓的“没有准备好”其实存在一个值得你我深思的重要概念,那就是,死亡若是一种消失或消灭,我们的生命还剩下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虽然有死亡的威胁,我们也没有办法避免老去,但人活着的时候很重要!放眼生活周遭,你会发现有些人因为老去和患病,即使活着但心已经死掉了,有些人虽然剩下的时间不多,但却很努力活得很精彩,最后即使躯体过世了,心却还活着。

    人死后去哪里?每个活着的人也都曾经这样问过,这个千古难题也一直都是文学、哲学、宗教、科学等各下领域都在研究的事情。我们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立场及价值观,决定了她/他活着的品质。这些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在跨入中年、熟年后,会变得越来越鲜明,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将会对这个人看待熟年和死亡产生关键的影响。

    熟年,请好好跟自己对话,也和自己好好告别!

    熟年真好!请好好与自己对话

    熟年真好,这四个字听起来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人搞不好开始怀疑,人老体衰、行动力下降等各种退化状态接踵而来的熟年,到底有什么好?杨蓓老师说,当人有疑虑的时候,也许就有机会从生~死角度开始去思考死~生。更重要的是,人到熟年, 能够真正引导自己和开创自己,只有自己,不是别人。
    无论是依然熟年或即将进入熟年的你,请给自己一个和自己好好对话的机会,也给你生命中各种角色一个全然的关照。杨蓓老师认为,与自己好好对话,是每个人都应该尝试学会的事:“很多人在熟年看到自己生命前面的阶段时,常常会说这句话,我觉得我前面的生命都是为了别人而活。我们都按照社会预设好的生命历程进入不同的角色。虽然社会可以帮我们预设,但是,进入这些角色中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心里其实难免有很多矛盾和挣扎,这里面我需要为别人负责多少?为自己负责多少?其实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活,只是我们在认知上以为我们为别人而活,当你能够好好关照自己、为每个阶段很贴心去命名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死这件事没有我们想像得这样单薄。”

    反思中,学习接纳

    至于全然的关照,她认为我们不能只看社会要求怎么样?社会规范怎么样?还需要看我自己希望自己怎么样?“当你能够全然关照时,你可能就会发现这些委屈,至少我要知道,这个理念有我自己的委屈、挫败,甚至是我自己亏待自己的部分。当这些都能被我自己看到时,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好好对话的机会,我为什么要亏待自己?我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华人社会有时候答案很简单:比如我要做个孝顺的女儿,我要做个称职的父母,所以我们选择了,但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并没有跟自己好好说话,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孩子?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父母?什么是‘好’这件事需要问一问。我们很容易批判自己,也很容易批判别人,当我们批判时,我们要有这个念头,其实我们也常常拿这些东西批判自己,好好对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太快对自己下评价或判断,而是真正去探索和思考和欣赏,为什么会这样,也承认这是自己的选择。这样的好好对话,你会发现那个‘好好’,其实是跟自己的‘好好’,当自己能够不带批判及有温度的,跟自己好好说话。从这些委屈和亏待里头回过头去看,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很丰富的,里面有很多你的努力、你的懊恼,也有好多你经常忽略可是不经意间忘掉的片段。这些吉光片羽,都是你知道,你感觉到的,可是你选择了遗忘。当这些可以在熟年时被你自己拿出来思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精彩与丰盛。”

    另外,她也提醒在跟自己对话、反思和回顾的时候,别急着拿社会的标准来为自己打分数,也没必要打分数,在你看到自己生命整体的情况下,你可以练习着如何欣然接纳,如同她所强调的:“让生命在纵观之下,呈现统整而欣然接纳;让生命在流动中,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人到熟年,是一个以生命历程来修行的时刻,在这个欣然接纳的过程中,生命感受的流动会逐渐稳定下来,你会产生很好的自我认同。这个过程来自于一个人能否用自己的生命历程拿出来翻烤、整理并接纳它!

    死亡若是一种消灭,我们的生命还剩下什么?在死亡面前,我们该如何修一个善终和来世?

    人生后半段,如何再创高峰

    你的生命,看的是生~死(从生到死)或死~生(向死而生)?

    出生、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熟年、死亡……我活出了什么?我活得有价值吗?我活得满意吗?为什么越活越沉重?杨蓓博士认为,人从50岁到生命消亡那一刻,其实是一个探索生命去何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看的是生~死(从生到死)或死~生(向死而生)?

    她直言人类科技文明延长现代人的寿命,不少人都活到80、90岁。假设你今年50岁了,80岁之前还有30、40年,你会怎么面对?50岁之前,我们对于该怎么过生活有一个概念,但50岁以后呢?生命的重心要放在哪里?很多人其实都是模糊的。年轻时没有机会问,我老了要干什么?我死了要往哪里去?我这辈子活着到底为了什么?50岁之后,这些开始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探索生命何去何从是熟年阶段的重要关键。

    人生来到这个阶段,一个人到底用“生~死”或“死~生”的概念看待死亡,对于生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生死,从生到死,我是如何地活着?死生,向死而生,死亡激活了什么?两种取向往往都会在熟年发生。“生~死”这个生命历程,对很多人来说仿佛是理所当然的过程,从“生~死”角度,人因为“生”而逐渐走过不同的生命阶段,在每个阶段做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死的时候会觉得可以瞑目了。

    杨蓓老师提出了另一个向死而生的角度,从“死~生”角度来看我现在到底如何在人生后半段这么长的时间活得有品质?如何让生命再创高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脑子里可能会出现很多异想天开、长久以来或原来不敢想的梦想或念头。当你有向死而生的念头,你的生命会被激活,无论死亡离你很遥远或迫在眉睫,你都会想要把生命活得更透彻更精彩,这个念头出现时,你的熟年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修得善终,从“心”开始

    迈向熟年,我们开始思考善终。

    在死亡面前,因为未知,显得恐慌而谦卑,所以人类终究在宗教和文化中寻找“心”的归依,希望可以预约善终或来世。找寻让自己的心可以安定下来的说法或立场,这样子当你的心安定下来的时候,面对死亡时是稳定的状态。

    对于什么是善终?杨蓓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功德圆满(尘世间诸事已了,无所牵挂)、关系圆满(爱恨情仇归于平静)、无怨无悔(少病少痛,欣然接纳此生所有):“当你有这样的念头,你还是会生病,你也会痛,但心已经不被病痛所苦。尘世间事也许未了,但你可以无所牵挂,爱恨情仇也许仍未平静,但你可以欣然接纳。当你没有太多的牵挂时,自然能够走得更安然。在死亡面前,修一个善终和来世,圆满这件事真的很少人会得到,善终和来世真的是我们要的?我们要得到吗?所以我们唯一能要的,就是修我们的心。善终和来世的根源在于此生解脱烦恼。”

    她认为,人到了熟年,应该把入廛垂手当做自己修行的方向,在这里,入廛垂手的是在无我的状态下去分享,那个无我本身包含一个让自我的执着渐渐消融掉。当自我的执着逐渐消融,无我就可以慢慢成形。所以,换一个角度去解析,熟年也可以是生命的统整,我们在这个阶段自然闪烁出利人利己的光辉,确定的自我认同,藉着付出与分享,让生命的智慧遍洒微尘中,提高别人的生命品质,也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品质,这个时候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也会成为被消融的一部分。面对死亡这件事,恐惧会变少,甚至无所恐惧,面对来生,我们可以继续分享、继续付出,这时候,死亡这件事就显得相对渺小。熟年做这件事,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练习跟自己告别的过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