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文:快意书游◢香港 寻找历史轨迹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会员文:快意书游◢香港 寻找历史轨迹

    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回归中国多年,但我们仍可在现代化的高楼中,一窥其中的历史轨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和马来西亚一样,在19世纪曾被英国殖民统治,而中环作为英殖民时代最早开发的地区,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大多是古今中西交融的一面,在热闹现代的城市规划中,留住一间百年庙宇或一条石板路,在线条简洁凌厉的摩天大楼旁保住一座殖民风格的警署大楼或一幢老式店铺,在国际精品进驻的购物商圈隔壁开辟一个艺文走廊或二手市集,闹中得静,创新和传统互为依存。

    庙宇如店面嵌在建筑里。
    庙宇如店面嵌在建筑里。

    我比较好奇的是,在那些万丈高楼和万家灯火的背光处,在中环这个世界级金融中心的中心点,为何还是看得见保留得那么完整的古建筑和街道?它们曾铭刻了哪些快要被时代的巨轮磨平的痕迹?

    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前进,一点一滴搜罗隐藏在今日霸气面貌底下的昔日风华。

    西港城英殖民起点

    英军于1841年登陆岛,殖民150年,若说起英殖民的历史序章,就要追溯到西环的西港城。


    西港城。
    西港城。

    以英国爱德华古典建筑风格建造的西港城,在港岛仍未填海扩大之前,面朝北处尽是海口,也因此,海港城原身为海事处,走进目前作为布匹商场的内部仍可看到巨大的圆拱形门楣,就是当年让船只入埠的设计,1990年重新修复后被列为法定古迹。

    西港城内的拱门保留至今。
    西港城内的拱门保留至今。

    二度走进西港城,眼见熟悉外,也令我想起前一年我们来这里是为乘坐电车,因电车的最末站就是在这西港城门外。

    水坑口街异同共荣的街名

    有一个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就是这里的街名和地名在中英双语上未必如我们见惯的对称,英国人取的街名在华人口中也许变成另一种更接地气的称呼,久而久之,两者都成了官方注册的名字,形成一种异同共荣的特色。这一点其实在国内的槟城也可见到,而槟城也曾是英殖民政府的重要腹地。

    在香港开埠初期作为仲裁所的香港基督教青年会所。
    在香港开埠初期作为仲裁所的香港基督教青年会所。

    好比水坑口街的英文名叫“Possession Street”,从中可知当年英军是从这里登陆进行占领, 而在华人眼中这里却是水坑之口,两者都各别描述了当代的光景。

    楼梯街连接华洋两区

    和大马一样,英殖民造就了中西荟萃的人文特色,从建筑物本身就能窥见一斑。

    19世纪中期,上环一带多为华人聚居地,而英美洋人则住在环境较好的中环半山区,以花岗岩沿着山势而建的这条楼梯街接连起华洋两区,也见证了中西文化的融合精髓。

    曾经两边林立各色小铺,不知今夕如何?。
    曾经两边林立各色小铺,不知今夕如何?。

    比如我途经的必列者士街上矗立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所,糅合了美国芝加哥的红砖墙建筑风格,沿着楼梯街拾级而下来到荷李活道,就会看见绿瓦白墙的文武庙。前者拥有室内运动场、泳池和市民会堂等多功能设施,是20世纪初期的华人聚会场所,后者则历史更为悠久,建于1847至1862年间,在开埠初期是华人解决纷争的最早“仲裁所”,一中一西的建筑由楼梯街贯连,各异其趣。

    太平山街庙宇庇佑异乡客

    绕进太平山街,呈坡状的道路两旁都是庙宇,和我们在大马熟知的冠顶华盖的庙寺不同,因地狭人稠,不少祠庙都设立在楼厝之中,像店铺一样拥有一方门面,在香烟缭绕中缀上一抹朱红色,为百姓祈福解忧。

    太平山街。
    太平山街。

    观音堂、太岁庙都历史悠久,其中最抓住路人眼睛的要属俗称“百姓庙”的广福义祠,缤纷的彩绘墙身不止亮眼,也颠覆了中华古庙的传统形象,这座建于1856年的宗祠曾是患病华人的收容所,为漂洋过海寻求一线生机的异乡客提供身心庇佑,已被列为二级历史建筑物。

    砵典乍街一级历史建筑

    又称石板街的砵典乍街是一条标志着历史痕迹的400公尺小坡道,从前为了方便往来上下的商人能更容易行走在这条陡坡上,有关当局用石块铺设成阶梯状,除了徒步轻松,雨天路滑的情况也有所改善,而这个独特的石板设计让它被保存至今,还列入一级历史建筑。

    砵典乍街历史悠久的石板阶梯。
    砵典乍街历史悠久的石板阶梯。

    我们走过两边都摆满令人眼花缭乱商品的铁皮摊位,忍不住瞧上几眼,然后转进威灵顿街,看到被大楼切割的天空逐渐黯淡,这才发现是时候祭祀我们的五脏庙了。

    荷李活道非关影城,古董林立

    作为开埠后的第一条大道,荷李活道可说是最有名的街道,不过很多人以为它和美国电影梦工厂的“好莱坞”有所关联,只是在译名上相异,事实上荷李活道的英文名确是“Hollywood Street”,但却不是指好莱坞,而是冬青木(Holly wood),因为早年道路两旁都种满了冬青树而得名。

    荷里活道上的建筑壁画。
    荷里活道上的建筑壁画。

    如今的荷李活道除了画廊古董店林立,也添缀了许多街头壁画,将艺术活力注入大街小巷,贴近民众。

    这些壁画不止由本地艺术团体绘制,也请来了泰国、韩国等国际知名涂鸦创作人参与,为荷李活道的老建筑增添一抹新意,在疫情爆发之前,这些壁画还成了那些年无论是在地人还是观光客打卡拍照的热点,往往可以看到人潮滞留在一面缤纷五彩的墙壁前,排队轮候拍照,催生出另一股不可小觑的城市魅力。

    古早味杂货铺。
    古早味杂货铺。

    文字:
    摄影:WeiZheng Looi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