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为会员 点阅看全文★
当旅游销售专才转向线上卖海鲜,究竟如何才能在这个新兴市场中脱颖而出?
大众渔场创办人陈冠良和张子维在创业前都是从事旅游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旅游业下,他们毅然另谋出路,把销售专长套用在线上销售行业,意外发掘全新的创业契机,以身示范一个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
陈冠良在疫情前已在筹备设立旅行社,但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时,疫情阴霾迅速笼罩大马,这个开业计划便被迫停摆,只能暂时从事自由业者,接待从外国来马的旅游团。
不过,随着疫情单日确诊病例高居不下,全国落实全面性封锁,禁止国内旅游和海外旅客入境,旅游业完全陷入停摆。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在旅游公司担任销售专员的张子维也难逃“减薪”的命运,仅有的3000令吉薪资被大砍剩25%。
陈冠良说:“虽然一开始我们是乐观等待疫情受控,但眼下疫情未见趋缓,与其什么都不做,倒不如尝试一个新的行业,从中开拓新出路。”
速冻海鲜商机巨大
疫情期间,许多人都长时间逗留在家,就连原先不擅长线上购物的亲戚朋友也开始网购,这也让他们萌生起开启电商事业的念头。
机缘巧合下,他们在一个从事海鲜养殖场的朋友引荐下,与柔佛大港渔港取得联系。

陈冠良指出,许多人在疫情期间不敢前往菜市场或超市购买海鲜,而且原本就没在烹饪的人根本不会分辨海鲜是否新鲜,因此速冻海鲜的巨大潜在商机不言而喻。
在多位朋友入股下,他们以10万令吉资本开启了电商创业的第一步,正式创立大众渔场。
他说,一开始公司只有他们2位员工,所以他们只是在面子书上传目录让客人参阅,随后透过WhatsApp和电话联络的方式下单。
“与旅游业大相径庭的是,透过传统的电话和WhatsApp接单远比想象中还要耗时,而且我们从接单、送货、客服等都是亲力亲为,所以当时每天能接的单不多。”
在客户口耳相传下,大众渔场的生意很快便步上轨道,他们也得以扩大工作团队,并在11月开设电商网站,来优化下单的渠道,也弥补了传统接单的不足之处。
他们皆认为,电商行业和旅游业的本质皆是以客户服务和销售为出发点,只是销售的产品从旅游配套,换成了海鲜。
“只要对产品有了充分了解、承诺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便能赢取客户的信心,自然生意就会源源不绝,陆续有来。”
新鲜物流最大要求
提及大众渔场名字的来源,来自他们“想要为大众推荐最好的海产”的纯粹念头。
陈冠良说:“客户的要求很简单,食材新鲜、送货方便,所以我们也确保自己能满足到这两方面。”
疫情催化网购趋势,大众渔场从11月开设网站后,每个月平均累积400个订单以上,营业额达8万至9万令吉。
为了提升客户的信心,他们也许下“不新鲜就换货”的承诺,也贴心提供客制化切片服务,成功累积了不少忠实客户。
他和张子维认为,尽管线上生意已初见成就,仍计划开设实体店面以扩大消费群和优化客户的购物体验,唯行动管制令下无法进行装修活动,只能暂时搁置实体业的开张活动。
此外,他们计划将现有的巴生谷和南马的运输线,扩大至其他州属,以满足市场需求。
跨境电商平台无疑是大势所趋,但陈冠良指出,目前人手紧凑,短期内会专注经营本地的线上业务,未有考虑进驻其他电商平台。
“如果网站各方面都已经尽善尽美了,客户自然会留守我们的网站,而且我们也无需加入电商平台的竞争中。”
不能靠单一收入
作为海鲜业的“小白”,张子维坦言,在创业的过程中,从分辨鱼类品种、保持鱼类新鲜度的方法,到送货方面都需重新学习,但在这些过程中却获益良多。
他分享,海鲜业是“靠天气吃饭”的行业,有时候渔船因天气恶劣而无法出海捕鱼,或季节变更导致可以销售的鱼类变少,无法满足需求而流失客户,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吃尽苦头。
“对比以前在旅游公司朝九晚五的工作,创业虽然会丧失周末的休息时间,但每一天的新挑战和瓶颈,都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动力。”
随着海鲜销售生意做出口碑,许多客户纷纷向他们提出想要一站式网购所有食材,因此他们便逐步扩大产品类别,从原先的大港海产、进口海产,拓展至金马伦有机蔬菜、安心鸡肉、酱料等,为客户提供最全面的产品与服务。
他们指出,未来旅游业复苏后,仍会坚持经营大众渔场。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也深刻明白,每个人都需要有两方面的收入,才不会在失去单一收入后便陷入绝境。”
⬇看过来⬇
又快又方便 送新闻给你
https://t.me/chinapress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