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为会员 点阅看全文★
说到“创业”,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在父辈时代,说起创业自然会联想到大笔的资金投入,没有至少10万令吉在手,还是的安安分分当打工一族。
但在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创业的门槛几乎是“零”。
mystartr众筹公司执行长吴文彬接受《中国报》电访时指出,鉴于时代的转换,网络现今已然“草根化”,人人都能轻松上网,所以创业不是因为疫情而变得容易,是在网络的助力下早就“零”门槛了。

“大多数人要创业首先想到从事买卖、贸易,需要大量资金储备,还要深入了解市场,门槛相对高。”
但多亏了互联网,现今创业已不需要预先砸下重资囤货,而是先以“售卖照片”的方式,探究消费者口味和市场需求。
“比如说在淘宝看见本地没有的产品,就先截图上载至社交媒体,看看反应如何,反响热烈才进货。”
互联网推动
同时,经济学家庄学勤博士指出,眼下创业可说是一种潮流风向,在网络的带动下吹得更猛烈,也催生出网买、网红等新的生态系统。
“在疫情期间,商家也因客户难觅而选择与年轻人(比如网红)合作,靠他们的人脉打开市场、吸引顾客。”

另外,我国政府的一系列辅助措施,如国家经济重建计划(PENJANA)、促进电商发展的相关激励措施等,也推动了“创业潮”的蓬勃发展。
入门简易守业不易
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年头创业虽然容易,但也因为门槛低,大多数人的守业之心并不坚定,因此失败率也相对高。
吴文彬指出,过去的人创业可能会拿出30万至50万令吉的成本,这一大笔钱撒出去,断然没有轻言放弃的道理,所以纵使业务表现不甚理想,创业者拼死也会至少撑一年半载。
但现今只要拿出300至500令吉就能自己当老板,就算半途而废也似毫发无损,所以创业者当然也就容易说弃就弃。
同时,疫情迫使众多失业人士选择创业以寻求生计,那待疫情过去后,这股创业潮会否迅速凋零?
对此,庄学勤认为,尽管许多人是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创业,但这股成势已久的潮流,未来只会更蓬勃。
“以中国为例,它们的创业人数仍然不断在攀升,我国只是刚起步,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但无论如何,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下,凡是依然要靠真本事。
比打工更好赚?
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有一个老板梦,除了可自由支配时间,还能不被别人支配。如果业务经营得当,收入可比打工高出数倍,但创业真的如此美好吗?
吴文彬以开云吞面档口创业举例,若摊主每个月可赚1万令吉,乍听之下貌似比打工好赚,但其实不然。
撇开起早贪黑准备食材、长时间站在炉子前煮食不说,单是这项业务的后续“产值”就不一定值得长久经营。
“我们需要考量市场需求和业务的持续性,如果产值没有随着时间变大,那是不值得的。如果打工收入也是1万,那还不如打工。”
创业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只是社交媒体上售卖蛋糕、饼干,严格来说不能算是创业,充其量是提供服务、做买卖,创业是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解决问题。
同一上述云吞面摊子为例,惟有在开始开“分行”的时候,才会出现一系列能够激发创业精神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品质管理、员工纠纷等等。
这时候也是考验创业者毅力的关键时刻,也就是为什么常见首间店面表现良好,分行却走上末路的现象,因为若没有能力解决伴随创业而来的一系列难题,是没有办法壮大业务的。
再者,创业不是达成自己的心愿,而是要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每个创业者的必修课,就是找到市场的“痛点”,有痛点的地方就有市场。
以电召车巨头Grab为例,吴文彬指出,Grab当初就是先找到市场的痛点(即市场有相关的需求),然后解决问题,如乘客会否愿意乘搭陌生人的车?拥车者会否愿意载陌生人?
“想办法找到痛点,并满足需求,产值就能不断提高。”
同时,他说:“眼下为了糊口而创业无可厚非,但若有心要壮大业务,通过培训和努力,也可以让你习得必要的知识。”
“无知也是力量,但专业可以让你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