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中,歌舞、民俗文化表演、花灯等各类精彩活动,为民众奉献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摩肩接踵的人群,不论老少男女、认识或陌生的笑容,都在共同营造出专属新年的氛围;你,还记得逛庙会这份年味吗?

过年,除了一道道佳肴在团聚家族的心,庙会民俗文化活动,也让我们感恩去年的美好,祈求来年平安顺利。尤其新年期间,总会听到庙宇里传来的鼓乐声、喧嚣声,吸引人们出门观看;在乡镇地区,庙会活动常常与民众生活融合,庙会的声音与气味,予人亲切感和抚慰的作用。

柔佛士姑来天后宫是柔佛南部一间规模可观的庙宇,每年新年期间,吸引五六万人到来上香祈福,甚至有外州、新加坡善信慕名而来。
“士姑来天后宫每年都办新年庙会,去年因为疫情升温而取消,今年则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的新年防疫标准作业程序(SOP)开放举办庙会,主要是不想让善信失望,因为有很多人十、二十年来已习惯年年到庙宇上香祈福、看表演,尤其对年长者而言,庙会已是过年的一种重要形式。”

黄宗怡是柔佛士姑来天后宫理事会副主席,也是该庙宇130周年庙庆筹委会主席。
他说,和往年不同的是,士姑来天后宫今年第一次采取开放现场观赏、同步直播的形式,即让部分民众满足现场热闹气氛,也让部分民众安心坐在家中观赏,减低群聚可能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

庙会活动很多,当中重头戏多数是新春晚会,让善信于除夕晚在庙里上香、看表演,士姑来天后宫也不例外。惟如同前文所述,今年多了透过面书和YouTube看直播这个选项。
“往年除夕晚约有千人到庙里上香,今年因为疫情紧张,我们也不鼓励群聚,没有大事宣传活动,目测约有两三百人。”
少了往年的络绎不绝,庙会稍微黯淡,这是无可奈何的时势使然。不过,庙会一定少不了接财神、上头香,这依旧是善信期待的活动之一。
“上头香是指个人于新的一年在庙宇里上的第一炷香,每个人都有上头香的机会。我们不鼓励抢头香,不想有任何人因为争先恐后抢头香而跌倒受伤。”


传统仪式注入新元素
庙会是新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名称即可得知,它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庙会文化反映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城乡各地庙会兴起,成为当地敬祀神灵、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综合性活动。
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的习俗与宗教息息相关,而庙会就是典型的宗教活动之一。黄宗怡认为,现今的庙会已不像以前传统古板,而是加入了许多的新元素,比如网络直播。
“有的人没时间参与,有的人因为疫情无法回乡参与,在决定庙会搞不搞时,有收到民众的反应表达观看庙会的意愿。所以在在保留庙会基础上,也首次搬到网上,以直播、影片等方式,多角度呈现庙会各类活动。
他透露,或许大家都很期待新年新气息带来喜悦和希望,各方都愿意凑成美事,负责同步直播的专业拍摄团队,只是象征式收费,甚至有消毒公司在新年期间,每隔两天就到庙里免费消毒。为让防疫滴水不露,士姑来天后宫本身也会每天定时消毒。

让新生代接触庙会文化
士姑来天后宫的庙会是由该理事会(也是筹委会)亲自策划和执行,在新年前两三个月开始启动,买红布、灯笼布置庙宇环境,看上去覆盖着满满的新年气息。同时,也特别设立生肖打卡区,配合打卡风潮让年轻民众拍照,分享到朋友圈。
除了环境气氛营造,作为庙会核心活动的新年晚会,亦加入创新活力的表演内容,期望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我们特别邀请在地的舞蹈学院参加,让十二位舞蹈学生以活泼的方式介绍生肖运程,介绍生肖虎时模仿老虎威猛的声音,或是装扮可爱模样介绍生肖兔运程。希望以此吸引年轻的观众,如果他们能打从心底认同庙会文化,这样对于庙会未来的发展是有极大的帮助。”
黄宗怡认为,继承百年庙会文化要如何跟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常见的难题。因此,庙会不仅仅是传承文化,服务神明,心诚则灵,同时也该用宽阔的心灵去接受新的变化,让文化不断继续下去。
欣慰的是,他看到不少民众在做足防疫措施之下,带着孩子来参加庙会,这是值得鼓励的,让小孩从小接触庙会文化,而不是长大后即便看到了也不明白那是什么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计划配合不久后的130周年庙庆,设立一个类似历史长廊,让年轻人多跟庙宇接触,去认识、了解这间庙,自己亲身体会一定比听故事有更多感动。”

现场遵守SOP保安全
柔佛士姑来天后宫有130年历史,是当地宗教活动中一个鲜明的标签。虽然今年开放参加庙会,但是在人人存戒心的疫情非常时期,少了以往的人挤人,人看人。

吴文华(柔佛士姑来天后宫理事会主席)对此表示乐观,“蜗在家里看面书和YouTube直播也不错”,尤其看到网友们的点赞和评论,愈发觉得用新的传播方式传递庙会的民俗风味,亦可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不少人反映说在直播中看到亲友,惊喜连连。当然,如果能在现场观看,和周围的人一起笑、一起拍手,感染力更强、更热闹。”

他说,除了庙会,士姑来天后宫也在正月初五直至二月十五,办有太岁祈福活动,让流年犯冲、犯太岁者祈福;正月十五也有另外一场庙会活动;二月初三又是惊蛰,俗称虎爷开口,是善信相信能消灾解难的日子。
“多个传统庆典陆续登场,时间长,民众可以胥视疫情变化而调整敬香行程。”
庙会最初的起源是远古先民在寺庙或房舍里供奉与祭祀,为求得祖先及神明保佑,后来演出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新年期间的民俗文化和娱乐活动,多数在庙宇进行,也有的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
吴文华透露,去年开始策划筹备庙会,并且不时配合政府最新SOP调整活动内容,甚至有“随时取消”的心理准备,所幸最终一切准备没有浪费。不过,为了控制人流,新年期间请来志愿警卫团(RELA)维持秩序,严谨把守民众扫描MySJ、量体温。
“疫情中开放现场十分具有挑战,挑战在于遵守SOP中要满足民众看表演、上香的需求,又要保护民众和志工们的安全……感谢各方的配合及合作,今年得以办新年庙会,让这个传统文化继续传播。”

海那一端心随直播返乡
士姑来天后宫今年首次结合开放现场、网络直播呈献庙会,让吴文华获益良多,特别是新年他的家人在新加坡,在海的那一端看直播中家乡的过年情景,彼此心里都觉得踏实。
“网络是未来必然的生活趋势,网络直播庙会也是一个好的方向,它最大优势在于任何人都能参与,没有地理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嫁到外州或在外州工作的人,也能透过直播镜头和家乡亲友一起过年、逛庙会。我们有接到民众的赞和鼓励,希望来年再办,反应出乎意料好。”

据他分享,柔佛的庙会非常之盛,不只是新年期间的庙会,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游神、绕境、进香等祈福活动。
“天后宫是柔佛南部蛮大规模的庙宇,每年四面八方的善信都会来参与庙会,包括外州和新加坡。三年一次的妈祖宝诞游神,晚上七点开始到十一点,从庙里开始绕走至新村、大街,全程约长四、五公里,喧嚣声络绎不绝,家家户户把供品放在门外桌上供奉给神明。”
热闹的景象展现了神明的神威,同时反映了人们对神明的热情与虔诚。吴文华认为,民众参加祈福、庙会主要是希望能消灾解厄、祈求平安,同时也在传承文化;庙会,即是民俗文化的宝,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新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