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为会员 一起点阅看好文★
去年某天,突然接到陈凯希的来电,是助理秋霞帮陈生拨的电话,说陈生想和我说两句。
那是在 MCO期间,不容社交活动。陈生惦挂着老朋友,只好通过电话向大家问好。
铮铮铁骨陈凯希,疫情前,曾跌倒一两次,走起路有点吃力。
记忆力也衰退了。
我叮嘱陈生要照顾好身子,也答应陈生,待我从登嘉楼回来,一定上门探访他。
陈太秀英在2017年离开了陈生,此后,他的身子一直欠恙。
失去了老伴,也失去了一个可以诉说内心话的对象。
认识陈生是在70年代末,他出狱后刚创办海鸥不久。
过后,因各自发展的领域不一样,我们鲜少碰面。
直至2000年前,我的事业掉入瓶颈,巧遇陈生,他知道我的状况后,立即邀我加入海鸥集团,担任顾问,为他出谋献策。
随后他看中已频临关闭的UE3商场,雄心勃勃地欲打造成马中经贸的平台。
于是“马中商城”于焉而生。

我和陈生在商城度过不知多少个夜晚,喝着黑狗啤,绞尽脑汁,终于打响了“马中商城”招牌,吸引了马中商家入驻,也招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人潮。
可惜,“马中商城”因为基本设施的不足,交通不便,让顾客衮裹足不前,发展并不顺遂。
我当时开始患上忧虑症,承受不了压力,便向陈生请辞,做了逃兵。
可是,这并未影响我和陈生的情谊。
2007年我初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基于作协经费拮据,我写了洋洋数千字的,重振作协的计划书求见陈生。
他看后二话没说,献捐了15万令吉给作协,以表支持。
过后,我再献议陈生创办海鸥文学奖,提掖马华文坛新锐,他也爽快答应。
2011年,我又献议陈生创立马中文化艺术协会,促进马中文化交流,更重要的目标是,向中国输入我国的多元文化艺术,让本土艺术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要求陈生担任会长,我则辅助献力担任署理,并且邀请了当时已退出政坛的周美芬为秘书长。
往后10年间,马中文化艺术协会主办了数十场大型活动,包括“文化中国,四海同春”。
200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吉隆坡拍摄“秋晚”节目,更特别制作了一辑“圆月在吉隆坡”专辑,由我国艺术精英演出,作全球广播。
同年,我又再提议凯希创办“爱华教”义演,为全国各地华文中小学作巡回演出筹款。
至2009年疫情暴发,10年来为69间华校,筹获1.16亿令吉。
从担任作协会长开始,我全心全意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文化艺术的活动上,陈生的背后支持,是一大助力。
凯希因年事已高,疫情前放弃了许多社团耍职。
我也于2009年,裸退了所有文化艺术团体职务。
我和陈生的心境是一样的。
我们为华社的文化教育献力多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凯希常挂在嘴边,常说无形资产是最珍贵的,那就是为人处事之道,高风亮节,士可杀不可辱,苛于己,宽于人。
我永远铭记于心。
再见了,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