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跟小学生谈沈可婷案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史光宏:跟小学生谈沈可婷案

    我们迫切地需要坏人。因为一旦把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归罪到坏人身上,我们自己就是好人,再不济,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受害人,幼小而可怜。我们渴求坏人,如同我们渴求蜜糖一般。我们的大脑去制造他们,由他来拯救我们,使我们的内心获得片刻安宁。——中国百姓网创始人王建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前几天的道德课,跟小六生谈最近风风火火的沈可婷案件。

    首先,放一段2017年的新闻报导,引出话题。随后,请学生说说各自对这起事件的了解。

    有学生指出案发现场——凌晨三点、高速公路、蚊型脚车、八死八伤,有学生提起网络声浪——“司法不公,天理何在”、“华人撞马来人”、“无知的孩子和失责的父母”。整合大家提供的信息,我们拼凑出了事件的大致面貌。

    接着,我郑重要求学生先放下理性,不分辨是非,不追究责任,不预设立场,不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只做一件事——设身处地。


    站在这起事件所牵涉的各方角度,尝试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如果你是肇祸司机,如果你是死者伤者,如果你是司机家属,如果你是死伤者家属……这五年来,你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夜深人静,你是否总会想起什么?面对外界,那又是怎样一种压力山大?

    愤怒、悲伤、悔恨、自责、愧疚、沮丧……我们走进事件中一颗颗受伤的心,想像车祸当下的冲击与五年下来的煎熬。有了这番体验,这才回头唤回理性:谁是坏人?紧系安全带、稳守车速限制的年轻司机?有家不归、亡命公路的脚车骑士?还是蒙在鼓里、追悔莫及的可怜父母?我们找到“坏人”了吗?找到“坏人”,问题就解决了吗?这起事故,真的有“坏人”吗?

    摆脱“找坏人”思维,我问学生:对于这起事故,我们难道没有其他疑问了吗?

    这时,开始有学生发问:案发现场没有路灯吗?好问题!如果有路灯,车祸有没有可能避免?我们的道路状况是符合安全标准的吗?循此思路,可以从基础建设的角度探讨道路安全问题。有学生回应:这可是高速公路,脚车本就不该出现,而且是改装后的蚊型脚车,还要是凌晨三点,这群未成年骑士不怕死吗?好问题!

    如果有个相对安全的场地供尽情挥洒,他们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这个地方?生活中若能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谁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按此思路,还能从社区和教育的角度关注青少年的社会问题。

    之后,我们还谈到了网络上的各种舆论。有人说,这是一场华人和马来人的种族冲突,你同意吗?假设种族身分对调或涉及其他种族,会影响你的看法吗?那么,将事件定调为种族冲突的人,希望挑起怎样的情绪?你愿意配合他的操弄吗?

    还有人说,这是司法不公的体现,甚至有传言指法官和律师是受贿行事。对此,你相信吗?这是事实还是揣测?指责的一方拿出具体证据了吗?

    课堂最后,我影印了几篇相关文章,供学生延伸阅读。其中包括:周若鹏《沈可婷案不只是正义问题》、林韦地《司法问题就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和叶恩慈发在面书的案件重点整理。此外,学生也能将各自找到的相关好文章贴在班级布告板,与大家分享交流。

    沈可婷案件,从案发现场到网络世界,从司法程序到社会议题,可供深入讨论与延伸思考的点很多,是极佳的机会教育教材。信息时代,我们不缺资讯,缺的是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而这两者,正是课堂教学可努力的方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