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兴奋激动、时而沮丧悲伤…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间,躁郁症也许已经找上你!
音乐天才贝多芬、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美国饶舌歌手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 、天才画家梵高……你知道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词汇有什么关联性吗?答案:躁郁症!
狂躁抑郁症(简称躁郁症,另一个学术名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可能导致情绪、精力、活动水平以及执行日常任务的能力出现异常改变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狂躁及抑郁两种极端情绪。狂躁发作期间,患者会情绪高亢或激动,表现过分自信,精力充沛,满脑计划;抑郁发作期间,情绪则持续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悲观绝望,缺乏动力。患者的情绪在发病时会如同过山车般变得过度高涨或低落,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并破坏他们的正常生活。
泰莱大学心理学讲师冯嘉仪分析,躁郁症患者通常会游走于双极之间的谱系,这意味着患者会经历轻微到严重的症状。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躁郁症可分为几种类型。
一般来说,患者会在不同时间出现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狂躁(mania),而另一种则为抑郁(depression),患者会经历极端的情绪起伏,狂躁和忧郁两类症状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交替出现,有时候也会表现出“正常”的情绪。
无论如何,她强调躁郁症如同其他的精神疾病,并非由单一病因造成, 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压力、家族遗传、体内化学物质失衡或者大脑出现变化,都可能导致躁郁症病发的因素。
另外,其他因素如压力、缺乏休息或睡眠、关系破裂或离婚、酒精、药物、天气(冬天会使人情绪低落)、怀孕(激素变化)、失业、任何形式的损失、财务压力、环境以及外部压力(例如:新冠疫情大流行)等相互作用,也会影响躁郁症的病发情况。”
患上精神疾病(包括躁郁症)并非偶然,以下都是常见的精神疾病诱发因素:
■早期有不良的生活体验,例如经历过创伤或儿童虐待和性攻击等虐待。
■经历其他持续的慢性疾病,例如:中风、癌症或糖尿病。
■使用酒精或迷幻药物。
■缺乏社交活动或互动。
■有孤独感或被隔离感。
■心理健康问题的家族史。

冯嘉仪:专业诊断勿盲目评估
脾气暴躁、反应过度是躁郁症吗?“我们很难光凭这些迹象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患病,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有时候,这些行为是由某些特定原因引起的,例如:长期压抑的情绪、压力或童年创伤,未必是疾病。当然,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躁郁症,主要看这些压力源如何渐渐影响大脑。”冯嘉仪强调,无论是躁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都需要经由专业医生诊断,而不是光凭一些迹象就盲目判断一个人患上精神疾病。
你以为躁郁症或精神疾病患者远在天边?其实,它们不仅“近在眼前”,甚至可能早已经潜伏在你身上。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有多达四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会受到心理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精神疾病(包括躁郁症)不会选择患者,它可以影响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种族、社会地位或收入。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人,通常被认为是躁动、暴力和变幻莫测的,但这种污名和歧视,只会阻止患者及早寻求专业协助和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6000万人受到躁郁症影响,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1.1%年龄18岁以上的人患有躁郁症,国外也曾有研究显示,每100个人当中,大概有1个人会患上躁郁症,发病的年龄大多在青年时期当中或之后,而男女患病的比例差不多。
马来西亚《2015年全国健康与发病率调查报告》显示,成人和小孩精神健康问题的患病率分别为29.2和12.1%,而这个统计数字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很多病例经常没有向当局报告,而很多受精神疾病影响的人并没有受到关注或接受治疗。
如何帮助躁郁症患者?
《心理健康手册》指出,躁郁症是长期性的精神障碍。躁期和郁期会反覆发作。两次发作间期为间歇期,在间歇期时,许多患者没有情绪变化,但有些则可能会有持续的症状。长期和持续的治疗有助于控制这些症状。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给予支持的互相结合方式,可以帮助大多数患者恢复生产力与充实的生活。
研究显示,患者在郁期会比在躁期更倾向寻求帮助。除非有医史参考,否则,躁郁症有时也可能会被错误诊断为重度忧郁症,但仅患有忧郁症(也称为单相忧郁症)的人不会出现躁期。
冯嘉仪建议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不妨尝试找出触发患者的事物,并且希望他/她能诚实地敞开心扉述说情绪起伏的原因,同时可以尝试以下几件事:
■鼓励患者寻求专业帮助
■接受并理解自己的极限
■耐心和包容
■试着了解他/她的障碍或困难
如果亲人患上躁郁症会为家庭和谐带来压力,并妨碍各方面的家庭生活都得立即治疗。无论如何,耐性、爱心和支持,会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正面的影响。因此,家人或看护者应该尽可能学习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去协助患者,为他们带来希望和鼓励。
另外,也可以在平时记录他们的症状,因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需要患者和医生双方互相合作,坦诚心中的疑虑和治疗选择。记录每日情绪变化、治疗、睡眠模式和生活事件的生命图表,可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最有效地追踪和治疗躁郁症。同时可以在接受治疗期间陪伴患者,但千万别为了照顾患者而忽略自己的需求,看护者必须在照顾患者和个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面对躁郁症或精神疾病患者,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至少先学会理解他们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混乱失序中游走,需要被帮助的一群人!
◆图、资料来源:泰莱大学/Pfizer Upjohn《心理健康手册》、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