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文:学习现场◢无痕馆书法教育 笔墨重回日常中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会员文:学习现场◢无痕馆书法教育 笔墨重回日常中

    从古代开始,便与日常生活脱不了关系。它除了是人们用以记录的方式,也是人们以诗词直抒胸臆的媒介。“即是基于生活而产生,我注重书写状态,那就是书写与身体运动的关系。”温子建一边给出例子,如拉线条时提笔的动作,实则就像从桌子拎起东西,这样结合生活的讲解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领悟。他解释:“考察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运动,不难发现与息息相关。”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们对于家的想像,似乎有着入骨的刻板印象——须发皆白、垂垂老矣,写好一幅字便捋一捋胡子……但眼前这三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清新、充满活力的姿态示人,交谈间一股难以掩盖的艺术气质不自觉散发开来。他们便是“无痕馆”三位导师——符芳俊、温子建与温子安。

    “无痕馆”成立于2020年6月,是大马第一所借鉴中国书画篆刻学科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及推广文化的机构。当时,正是大马疫情逐渐升温,管制令逐渐严格的时段。人人足不出户,还如何到课堂学习?与学校课程如出一辙,无痕馆的课也以网课形式进行,全然突破众人对传统学习的想像。

    然而,效果却是出奇地好。文字再怎么形容,也无法胜过亲自体验一学期的课程,来自世界各地如英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的学员齐聚一堂,在将近两小时的训练中,涵盖理论与实践,从线条掌握、笔法磨练,再循序渐进到字形结构与章法布局的理解,就如温子安所说:“希望可以学习一个与国外领域共通的话语,唯有具备该基础,我国书坛方能与其它国家做更有效的双向沟通。”

    “无痕馆扮演的是一个‘窗口’角色,把从国外书写优质的成果推介给马来西亚。”温子安补充。


    左起:符芳俊 温子安 温子建
    左起:符芳俊 温子安 温子建

    路上相互影响

    眼前这三位气质相近,但表达、打扮却稍微不同的年轻男子,让我们看见被艺术环抱的美好气息。三人从小便结识,平日里除了一同探讨书艺,也一起健身,因此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还多了一分阳光、神采焕发的感觉。

    温子建与温子安是孪生兄弟,较为年长的符芳俊则是他们的发小。谈起在学习这些年来印象最深刻,或影响最深的人,符芳俊笑说:“这有点尴尬,因为他们两个在场,对我影响最深的其实是他们。”

    从小,符芳俊的先是获得启蒙老师的指导,之后以自学为主,搜罗各家碑帖临习,技法却毫不逊色。他说:“自小喜欢有挑战性的事物,难度越高,越复杂的,更能吸引我去挑战。”上除了临习古人经典碑帖,符芳俊也研学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并以佛菩萨画像及花鸟画为主。

    “他山之石“中国青年篆刻艺术家印屏展暨篆刻工作坊,由张财老师、符芳俊老师、温子建老师、温子安老师共同指导,图为温子建。
    “他山之石“中国青年篆刻艺术家印屏展暨篆刻工作坊,由张财老师、符芳俊老师、温子建老师、温子安老师共同指导,图为温子建。

    在中国美术学院系攻读学位的温子建与温子安,常常会与符芳俊分享手头上的资源,彼此相互学习与成长。目前两位已硕士毕业,温子安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谈起学习经历,温子建说:“在到中国美术学院念硕士之前,尤其感谢本地及台湾的老师栽培,让我们能够争取到宝贵的机会,进入中国专业体制内做有系统的学习。”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点院校,自创办以来,便培育出无数享誉现代艺术圈的人物,专业学科作为高校的领军,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学科融合,如文字学、金石学、考据学、美术史、美学、收藏、鉴赏等都含括在领域。”温子建补充。

    “含章继志”中国美术学院硕博书法篆刻作品展合影。
    “含章继志”中国美术学院硕博书法篆刻作品展合影。

    学读出来能做什么?

    本科为中文系的温子建与温子安,当年也和其他中文系毕业生一样思考出路问题——继续升学,或不?提起系“读来干嘛?”必是常人的疑惑,当时的他们也是如此。但前系主任对他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感兴趣,何不给自己机会进入体制内,看看人家如何学习?”于是他们最终报读了中国美术学院,开启了生涯的系统训练与蜕变。

    学读出来能做什么?”在本地确实是个困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国,除了从事研究之外,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光明。此外,中国的生态更完善,从科研到材料购买、作品买卖以至于教学,都给予工作者更多便利,对于作品的定价也有比较合理的标准。

    专业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专业,整体环境对专业的尊重足够。反观马来西亚,工作者则需要去开辟新径,正如三位老师设立无痕馆,全职投入教育工作,近期也开设网店售卖自家品牌的毛笔与用纸,每一步都是尝试也是一种未知。

    远不只是写字练习

    多数人的学经验应是如此——两小时的课程中,老师先作示范,学员观摩后回到自己的座位练习,这期间老师便会巡视点评。学习往往容易掉入“练习写字”的误区,但无痕的导师则认为,远不止如此,应当容纳理论、审美、笔法等内容,甚至有学员曾经分享,这些是他以往多年的学习经验中所未曾接触的。

    谈起无痕馆的创立,最初源于一场教学实验。符芳俊如此说道:“大约四五年前,我和子建还在本地一所独中任教,我们想尝试把美术学院系统性的教育模式运用在本地,因为据我所知,本地似乎尚未有这种教学方式,于是就开启了一场试验性的教学,想看看是否能带来不同的影响。”谁知道,在短短半年的课程内,便能激发学员们对不同的见解,打开他们的视界,甚至在技法上也有明显的转变。

    这样的成效,更坚定他们在本地推广教育的信念,于是在两年前因疫情关系,无法回到中国杭州的那个时段,他们便着手商讨教学模式、编排课纲设置,无痕馆的设立便这样展开来了。

    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篆书专题课。
    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篆书专题课。

    本土教育待完善

    踏出去,往往才能察觉世界的广袤、自身的不足。外国人因身分关系要进中国美术学院并非难事,但进去之后会看见水平在同侪间存在极大落差,这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温子安说:“好比当时我们去到中国,当初我们以为自己的好像有一点东西,但进去美院之后,赫然发觉可能连大一水平都无法企及,甚至连考前生的水平都不如。”更严厉地说:“我们自以为还不错的,跟别人从专业角度看的,根本是两码事。”

    只有愿意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失,才是进步的开始。对于马来西亚教育环境也是如此,仍有不足的地方待完善。如温子建所说,“学习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临摹做得特别少,以至于一味求新对传统看不上眼。”此外,本地教育的学理缺席、知识性缺席,导致对传统知识底蕴掌握不足,继而也造成审美判断上的迷茫。

    “他山之石“中国青年篆刻艺术家印屏展暨篆刻工作坊,由张财老师、符芳俊老师、温子建老师、温子安老师共同指导,图为温子安。
    “他山之石“中国青年篆刻艺术家印屏展暨篆刻工作坊,由张财老师、符芳俊老师、温子建老师、温子安老师共同指导,图为温子安。

    本地许多青少年爱好者在中学毕业以后便放下毛笔,这似乎是普遍现象。温子建认为,唯有完善了教育,才能有更多新生代愿意推动,继而形成较完整的生态。

    温子安补充:“我们能看到在马来西亚的课似乎普遍上缺乏课纲,学生不理解自己临这个帖的意义是什么?不理解笔法的来源?这种种都曝露出教育的不足,这仅仅只是教育一环。”再者,他们认为本地组织拥有本地诸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更具备影响力,应把整体教育发展与审美导向正确方向,勇于正视我国书坛的缺失,齐手共建完善的马来西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