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7日訊)女學生想趁上大學前多賺些零用錢,在社交媒體找到一份假刷單的兼職,卻因賺錢心切,反被騙走2760令吉血汗錢。
事主梁小姐(18歲)今早在馬華全國公民社會運動局主任兼馬華亞沙國會協調員吳健南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揭露被騙過程。
梁小姐說,她於今年6月初在社交媒體看見一則兼職的招聘,指只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網上訂單,就能抽取佣金,並根據招聘的信息聯絡一名女負責人。
她說,她與該名負責人一直都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聯絡,對方隨後給了她一組邀請號碼,她必須下載該公司的手機應用程式及電子錢包後,輸入邀請號碼才能開始接單。
她說,對方指完成60個假訂單後,就能抽取佣金,而在完成假訂單期間,該公司電子錢包會出現負數,她必須匯款將有關負數給填滿後,下單完成60個訂單才能抽取佣金,完成的訂單數量越多,佣金也越高。
她說,她共匯款3次到負責人指示的一個銀行私人戶頭,隨後該公司會從該戶頭再匯款入該公司電子錢包,3次的匯款總額為2760令吉。
她透露,對方首次要求匯款的數額逾100令吉,第二次是數百令吉,第三次為1800令吉,第四次匯款數額逾3000令吉,她在第三次匯款後因開始發現對方是騙子,加上第四次匯款數額要求更高,她表明沒能力負擔後就停止了有關工作。
匯款數越來越高 才察覺受騙
梁小姐指出,每次完成60個假訂單後,負責人有給予她逾100令吉的佣金,博取她的信任,直到第四次因被要求匯款數額過高,她才察覺受騙。
她說,雖然每次完成60個假訂單後,對方有給予她佣金,但她本身匯款的數額遠高出賺取的佣金數額。
她說,與她聯繫的負責人是女性,兩人期間只通過手機應用程式聯繫,她停止匯款後,對方也沒有再找她。
她說,該工作其實是充當假買家,在網購平台提高商家的銷量,製造商品爆單的假象,她事後回想,該公司的電子錢包負數必須填滿後才能下單的舉動,也有些以小博大的成分。
她透露,她本身已在一家餐廳兼職,目前正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想趁機多賺些零用錢,沒想到反而被騙,她已在6月7日到警局報案。
公司網站名稱 與大型物流公司名稱相似
馬華全國公民社會運動局主任兼馬華亞沙國會協調員吳健南指出,受害者展示的公司網站名稱與大型物流公司名稱相似,有混水摸魚之嫌。
他說,經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該公司名稱沒有私人有限公司字眼,也沒有註冊編號,明顯是不合法。
他指出,他會協助受害者要求警方加速調查,畢竟受害者所有的匯款都是匯入一個銀行私人戶頭。
他也呼籲青少年勿被居家工作、工作時間伸縮性等字眼的招聘給吸引,這些詐騙分子大多從入世未深的青少年下手。
出席者包括馬華森州公民社會運動局主任楊千篁。
每5分鐘有5至10位大馬人受騙
馬華亞沙區會委員黃燕婷透露,根據警方去年11月的數據顯示,每5分鐘有5至10位大馬人受騙。
她說,年輕人經常會擔心年長者受騙,殊不知現代的年輕人正是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下成長,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對網絡非常熟悉而放低警惕,最終受騙。
「在網絡詐騙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是高危群組。」
她認為,以往學校大多注重網絡霸凌,如今隨著年輕人也是網絡受騙的高危群體,校方應注重如何提防網絡詐騙這部分。
她說,除了靠警方,最重要是本身要有提防之心。她認為,在網絡世界中,年輕人要抱著不信、不貪及不慌的舉動。
她說,所謂的不信,就是勿相信銀行等單位會通過手機,要求當事人提供OTP密碼;至於不貪,則是需要先自付錢財才能享有的優惠,勿貪小便宜而上了詐騙分子的當。
她指出,提到不慌,則是大家在接到詐騙電話時,切勿慌張而掉入詐騙分子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