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从“教作文”到“学写作”——写作教学的典范转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史光宏:从“教作文”到“学写作”——写作教学的典范转移

    “写作是一个发现、探索未知和形成新知的过程,能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更深入地挖掘思想;写作是学生交流、表达和呈现想法的方式,要像真正的作家写作一样,让写作与真实的生活目的和学生的个人生活意义联系起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傅丹灵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2013年,《星洲日报》副刊策划过一期征稿,主题为:写一篇小学作文题。结果,来自全马各地的稿件纷至沓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爸爸突然心血来潮……”“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好不快乐……”“我们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彼此呼应,相互映照,仿佛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那是“教作文”的时代。

    海边野餐,一定是去波德申;家人出游,必然首选国家动物园。写母亲,肯定是乌黑长发樱桃小嘴;写老师,免不了挑灯批改作业。内容真实与否没人理,文句是否通顺才重要。只要有头有尾有内容,加上文从字顺成语多,就算成功写出了一篇四平八稳的作文,足以得高分的了。顺此思路,背范文、学套路、记好词好句等教学方法的登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我们获得了漂亮的成绩,却几乎不曾体验创作的乐趣。我们写得出高分作文,却道不清心中所想。我们学会了说别人的话,却丢失了自己的语言。当考试结束,写作也跟着离去,未能内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凭借这样的训练,也许应付得了日常沟通所需,却必然在更高层次遭遇瓶颈。比如:想一道复杂的问题、编一个曲折的故事、写一本深刻的书……


    踏入二十一世纪,“教作文”的短板在科技的蓬勃发展下日益明显。当人工智能逐渐进驻各领域并取代各种基础工作,时代对于写作的定位也跟着转变。新时代的写作,不再只强调组词成句、连段成文,进而产出四平八稳的作文。新时代的写作,还要求个性表达,要求创新思维,要求言之有物。因此,写作教学的焦点也渐渐从“结果”转向“过程”。换句话说,最后写出什么并非关键,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才是重点。

    这是“学写作”的时代。

    我们必须开始重视写作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对象、真实的目的、真实的内容、真实的过程。早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办一份报纸,就是最好的写作教学》,所秉持的原则就是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写作环境。办一份报纸,意味着学生的作品是公开发表的,意味着学生的文章是有真实读者的,意味着学生的写作是能带着真实目的的。这也呼应了《马来西亚小学标准课程》对写作教学的定位:“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此外,如果教师本身就是写作者,经历过写作的挣扎,累积了写作的经验,那就更有条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包括最初的构思、草稿,间中的修改、润饰和最后的发表、反思等。只有让学生经历完整而真实的写作过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体验其间的苦心经营,才能培养起真正的写作素养。也唯有如此,写作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生命,化为一辈子带得走的能力。

    从“教作文”到“学写作”,既是因应时代变迁的调整,同时也是人本教育的回归。它让我们看见那一个个神秘而美丽的灵魂,珍视那一个个独特而闪耀的思想。人,重新回到了教育改革的中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