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一趟死亡之旅,一堂生命教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史光宏:一趟死亡之旅,一堂生命教育

    “人对死亡的看法,会影响到他对生命的态度。人生好比某种旅程,死亡则是一个终点,对终点一无所知,就仿佛旅人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因而无法决定现时的行程与方向。有关生命终点的一切知识或信念,会影响每个人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台大哲学系教授孙效智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年,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什么事?你将如何度过这算一天少一天的临终时光?《萨姆的八个愿望》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谈疾病,也谈痛苦,讲亲情,也讲友谊,聊生命,也聊死亡。

    “我叫萨姆,今年11岁。当你读到我写的日记时,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是一本罹患白血病男孩的日记,从1月7日写到4月12日,记录了萨姆生命最后三个月的点点滴滴。日记,意味着更自由、更个性、更真诚的书写与内容。在这里,你除了会读到萨姆这三个月的生活经历,还能跟着他的回忆一起穿梭到过去,慢慢走进他的人生。

    此外,你也会看到萨姆列的11张清单。其中一些关于他自己,比如:“关于我的长相的五个特点”“我最喜欢的东西”;另外一些关于他的好奇,比如:“如何纪念死去的人?”“人死之后都去了哪里?”。最有意思的是,萨姆还在日记里穿插了八道“无人能答的问题”,比如:“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死了?”“要是一个人其实没死,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怎么办?他会被活埋吗?”“死人是什么样的?他有感觉吗?”


    乍看之下,这些杂七杂八的内容似乎是随意穿插其中,实则内有乾坤,值得细细玩味。日记,属于私密书写,记所思所感,与内心对话。因此,清单和问题的背后,透露的是萨姆当时的心境和想法。将11张清单和八道问题铺开,结合之前之后发生的事件,我们也许会在细节上发现萨姆的转变和成长。

    说到转变和成长,值得关注的还有故事情节。从1月7日到4月12日,萨姆多次发病,一次比一次难受,一次比一次痛苦,每一次都将他进一步推向死亡。一路走来,他怎么看待自己的病情?从最初对身边亲友的不耐烦,到之后自己编起科学家发明新药的故事,再到后来的主动停止治疗和最后的遗愿清单,萨姆的态度实现了怎样一种转变?看着萨姆背着病魔走向死亡的过程,我们又能从中悟出些什么?

    当你发现萨姆的转变与成长,不妨进一步追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人与事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他最亲密的朋友菲利克斯?还是陪伴在侧的亲人?是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白血病?还是写日记这个与自我对话的行为?又或者说,这些人与事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萨姆,促进了他精神上的蜕变?

    表面上,《萨姆的八个愿望》是一本日记。实际上,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然而,虚构不代表虚假,而是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现实的观察与对生命内涵的体悟。作家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故事?作家想邀请我们思考什么?作家为何选择了“日记”这样一种表现形式?站在作家的角度,可以将这部作品读得更加透彻。

    最后,提一提这部作品的书名。你也许不知道,这本书英文版原书名是“Ways To Live Forever”,按意思直译为“永生的秘诀”。永生,是指永远活着吗?活着,又是什么意思?仅仅是保持心跳、维持呼吸吗?读这本书,我们能对生命有哪些思考和体悟?

    这本好书,推荐给你。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