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慷:评论人的使命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郑立慷:评论人的使命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从2021年5月5日迄今,《》这个专栏已经刊登了65篇文章。我自己不是一个自律性强的作者,几乎每期都是交稿期限前才匆匆下笔,压力山大。

    然而,无论怎样赶都好,我始终坚持文章应该言之有物,以维护作为专栏作者的公信力。为了感谢报馆不吝版位让我畅所欲言,我努力确保文章中出现的数据和分析都尽可能贴近事实。这是评论人的底线,一分也不能逾越。

    每个人写文章的目的不一样,有些人笔耕不辍,希望为社会提供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则希望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塑造自己的形象。无论动机是什么,评论人都不应该哗众取宠,把自己包装成为群众“指点迷津”的“高人”。

    在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很多人容易对这些“高人”有近乎迷信式的盲目崇拜。这种盲目的崇拜者在潜意识里把作者神化成“什么都懂”的偶像,凡事都依赖偶像“指点迷津”。这些人由于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偶像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心理的空虚,进而把思考的工作“外包”给偶像。


    自我意识消失

    因此,凡是出之偶像的都被捧为“绝对真理”(gospel truth),而任何与偶像意见相左的都属于亵渎。可能当初崇拜偶像是因为他的口才出众,但是盲目的崇拜者会渐渐连他的人生观、政治立场等都视为真知灼见。时日一久,这些崇拜者会围绕着偶像自动形成一个群体。

    根据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Gustave Le Bon),不论个别才智如何、社会地位高低,在群体中,这些个体都会表现出集体的“自我意识消失”。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东西,在各种意见和想法面前,群体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拒绝,并将异议者的观点视为谬论。群体一方面分不清真理和谬误,另一方面却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力量,让自己的偏执更加专横,这就是目前在我国相当普遍的“粉丝现象”。

    在这种大环境下,评论人应该毅然扛下启迪民智的使命,坚持理性评论,拒绝哗众取宠的诱惑。在这个“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的年代,为了“圈粉”而哗众取宠者,随时都可能被自己的言论打脸。因此,评论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公信力,成为引领人们寻找真理的火炬。

    最后,感谢中国报这段期间提供的机会和读者们的一路相随。谨以这篇《评论人的使命》,为这个专栏画上句点。愿大家安康,再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