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Like周刊

爱薇

井蛙望天

文 文 文

爱薇:余温:动人的教师节故事

9月10日,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同时也是中国教师节。就在这一天,我在新华网上看到了一篇感人的教师节故事,主角是一个90高龄退休的大学老师,他叫王坤森。

试想一下,一个年届90高龄的老人,还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有些已经行动不便;可能有些早已周身是病,饮食起居都要等人侍候了。可是,这位90岁老人还在散发他的余温、助人为乐。我就尊称他王老吧,他原是部队的一名军官,后来被调到浙大医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工作,及至退休。


给自己的教师节礼物

就在教师节来临前,他又用自己的劳力,资助了一名孤儿院的孩子圆了大学梦,他认为这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最好的教师节礼物。10年了,这也是王老资助的第七个上大学的孩子。固然助人为乐,可王老的这些钱可来得还不易啊。这些资金并非来自他的退休金,而是他在深更半夜之后,推着三轮车到处捡拾可以回收的物品,贩卖之后,一点一点地积攒下来的钱。王老也有退休金,可是他的想法是:如果利用国家给的退休金去资助他人,轻松多了,也相对简单,可是他认为如果能通过本身的劳力挣钱去行善,会更有意义,帮助别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和诚意来。

半夜三更捡破烂

为什么会选择拾荒这件事呢?王老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其他的事可能干不来了,捡捡这些可以回收的东西,那是力所能及的事。何况拾荒又不偷不抢,凭的是劳力,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况这些得来的钱,又可以帮到需要的人,心安理得,何乐不为呢?

或许有人跟我一样想法,为何王老要选择晚上才出动呢,白天不是更方便吗?他的回答是:白天有很多人在做这些工作,也许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份收入,这种为人设想的同理心怀,让人暖心。

王老拾荒赞助他人升学的故事去年在媒体公开后,大家不禁为他的热心精神所感动,于是,就有人自动自发地将一些可以回收的物品放到他家门口。而浙江大学也为此成立了一个以他为名的基金会,为王老的爱心事业加油。有人关心地问王老:您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做下去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干下去。

老有所用

从王老的故事,让我想到一些退休后的银发族生活。

有人在职场退休之前,早已准备好一套退休计划,例如外出旅游、实现一些之前未能实行的嗜好;可能也没什么目标,一切跟着感觉走,反正工作了这么长的日子,先“叹叹”再说,每天无所事事,随心所欲,日子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偶尔可能也会觉得茫茫然;有些则能利用自己的技能,找点力所能胜任的工作作为精神寄托。就以我大嫂为例,今年已经89高龄的她,依然闲不下来。每天脚踏缝纫机(摒弃电动的),缝缝剪剪,一天里也能缝出三两片百搭布的踏脚垫,订单还应接不暇呢。她说自己并非需要靠这些收入过活,但起码可以利用这些外快,过年过节或生日,用来打赏孙子和曾孙们的红包,这是通过自己双手赚来的,意义就很不一样了。

还有我认识的一位中国文友董大姐,她原是一位地质勘查专家,退休后热爱写作,我们是在十几年出席一些国际文学会议相识的。由于女儿远嫁国外,目前居住在昆明的一家养老院。对方告诉我,院内住有不少专业人士,包括一些行业的专才。闲着没事,这些人就到活动中心去贡献余力,散发余温,例如教画画的、教书法的、喜爱文学的、哲学的、下棋的、剪纸的、刺绣的,一个个教得认真,学生学得专注,不但驱走了寂寞和无聊的时光,还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真是黄昏不愁夕阳残。董大姐喜欢唱歌,她就组成了一个五人团的歌唱小组,逢年过节,余兴节目上总有她们的身影,娱人娱己,乐也淘淘,无限欢喜。

当她跟我描述这些活动故事时,只见这位略大于我的写作同道,眼睛焕发出愉悦的亮光,忘记了缠绕多年病痛的困扰。人生嘛,就像翻书一样,总会翻到最后的一页,何不先去欣赏之前的精彩情节,或其中的片段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呢?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爱薇

井蛙望天

相关文章

心有所系|爱薇:养生,So Easy

学习现场|爱薇:倾情守望儿童文学

◤字游自在◢世事如云任卷舒 80高龄填满正能量

爱薇:养生有秘诀吗?

爱薇:你想交怎样的朋友?

爱薇:摄影是怀旧的艺术?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