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老人的宗教?佛法无聊又无趣?信佛就是念经?…非也,“我年轻、我学佛”趋势正夯!

马佛青现任总会长杨桂荣从年轻就开始学佛,对他而言,学佛其实就是学生活,佛法是生活化的:“我是从一位伟大历史人物(释迦摩尼佛)开始接触佛教,从小到大生活难免会有很多挑战和难题,因为有佛法,每次遇到各种问题我都会静下心来反思佛陀或大德们会怎么做。当然,我也很感恩自己的生活中经常都有许多佛教的善知识(意即有正知正见,佛知佛见,正直而有德行的人),给予我一些方向去面对和克服。”
从青少年时期就接触佛法的他,如今也进入了养育儿女的阶段,也一直积极贡献力量推广佛教并毅然接下马佛青总会长的重任,这一路走来,他坦言佛法总是给予他安定内心的力量,让他学习以“尽形寿,献生命”的精神来面对人生的历练,包括生死这件事:“我曾经有个同学很年轻就往生,他的死亡让我重新思考佛教对我的意义。当然,面对死亡,我们难免还是会恐惧,因为死亡是未知的,但学习佛法让我比较能够接受生死,也给了我积极面对生活的力量。”

“整个现代化社会结构的推广,往往都倾向于满足外在的需求,内在需求的力量逐渐式微,许多现代年轻人的心灵层面是相当薄弱,因此更需要佛法来安定人心。”他说马佛青一直都致力于推动佛教组织社区化,让佛教组织展现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活动提升佛教青年领袖的素质,共同推动大马佛教并不断努力汇聚万缘,以期在这片国土上推动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工作。
“我希望不只是青少年,而是让佛教从生到死都能够不分年龄阶层利益每个众生,佛教社区化的概念,就是在社区开展佛法的功能。所谓的因缘,不仅仅是这一世,而是累世。所以我们要在现世因缘下累积更多福德。珍惜现有的因缘,吸引更多佛教青年去造福社会和造福人群的工作,大家一起努力塑造一个智慧慈悲与感恩的社会。”他说这是自己对于大马佛教的愿景。

很多人自认佛教徒实际学佛的并不多
马佛青青少年事务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马佛青多项活动主席或策划人的张楷锋,由于家人是佛教徒,所以从小学到大学都会经常参与不同的佛学儿童班、佛青团体和各种马佛青筹办的活动,对于佛学有着深刻的体悟:“一开始都是家人送我参加佛学音乐班、口才班等儿童/青少年活动,那些年其实没有想得太深入,感觉上就像是和朋友们一起学习和玩乐,佛教元素的占比量并不太,但这些类似于社团的活动,会通过玩乐,让小朋友和青少年潜移默化感受到比较年轻化的佛法生活,以及学习基础的佛学知识。
中学时期因为应付考试和各种状况,很多小伙伴都开始减少参与马佛青活动,我也曾疑惑自己还需要继续参与吗?当时师父说的一番话,让我开始反思,我是为了朋友或学习佛法才参与这些活动、佛青之友的使命又是什么?后来,我明白了佛法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宣扬并让更多青少年知道。以我自己为例子,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顺心,佛法能给我安定的力量,让我懂得换位思考,即使只有剩下我一个人走在学佛这条路,我也从不觉得孤单。”
他坦言虽然很多人会填写自己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学佛的人并不多,所以这几年在筹办活动时都会考量如何更贴近年轻人的世界:“比如我们会办说唱音乐会、真善美流行佛曲、密室逃脱等各种活动,希望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触佛法,然后再慢慢深入地认识佛教。过去两年疫情期间,我们也开启了佛教的云端计划,比如转型到网上的浴佛、点灯、课程。无论如何,线下活动也同样重要,因为青少年与佛法教育最终还需要回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转向内修,充实心灵
一直走在学佛路上的他虽然年纪轻,但心中有个利益众生的远大愿景,那就是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佛教这个大家庭,以及有更多青少年愿意一起来承担弘扬佛教这件事,让佛法进入社区、小镇,甚至是每个家庭。
对他来说,每个人(尤其年轻人)需要宗教和信仰的力量:“现代生活诱惑太多,无论是来自社交媒体或真实生活,看似让人放松的各种娱乐实际上更倾向于外在,很多人的心灵是空虚的。加入马佛青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能够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佛教常会谈缘起法,其实世间所有的缘都是需要去付出、执行、助力并实践。我们无法控制努力后的结果,但我们需要努力的这个过程。”

年轻人,你也有学佛的迷思吗?
鼓励持戒,但不强迫
张楷锋说,很多年轻人都对“学佛”存在各种迷思,比如学佛一定被迫吃素、学佛的人每天都在念经、佛教徒不能吃快餐、喝酒或玩乐等等:“学佛的人同样有吃喝玩乐的自由,但学佛后你会更了解人生不一定需要这些所谓的自由,比如我选择吃素或受持五戒(注*)并不代表自由被约束,而是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没有起烦恼,五戒其中一条是不喝酒,换个角度想,喝酒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后果,例如酒后驾驶犯错或做了无可弥补的错误,这难道是自由吗?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关于学佛是否一定要持戒这件事,杨桂荣解说持戒是学佛的必然过程,也是修行和学习的过程:“回到现实层面,如果整个社会都持戒,社会当然会更美好祥和。佛教是支持和鼓励持戒这件事,因为持戒能让我们有更好的身心灵发展。当然,持戒需要在生命和生活中同时进行,所以佛教并不会马上要求你持戒,而是你自己开始认识和体会佛法,循序渐进再进入持戒的过程。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佛教徒还是需要持戒,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明白持戒能否让我们在生活中受益。”
(*佛教“五戒”禁止杀、盗、淫、妄、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随缘,不代表没原则
另一个青少年常见的迷思是学佛无聊又无趣,杨桂荣说青少年学佛,其实是在学生活,佛教团体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活动,分别在于青少年愿不愿意踏出第一步走入学佛这个社区:“你可以把马佛青或佛教组织想像成一个多元化补习班,你可以学习各种技能和活动,比如口才训练、吉他、音乐、烹饪…与其他人共同分享和参与活动,这是一个很开心并让内心变得更富足的过程,分别在于我们会融合佛教的元素。当身边的亲友遇到困境时,佛法的分享能让更多人受益。”
学佛的人很“随缘”?杨桂荣说佛教的随缘,说的是随顺因缘,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因缘是怎么来的?佛教的另一个层次是因果业力,因缘都是人为因缘。如果人不积极,要如何累积善果。谈随缘,要建立在因果关系。佛教的随缘思维是积极的、进取的,只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选择性只看到‘随缘’这件事,其他的元素都看不到。”
在弘扬佛法并吸引更多青少年认识佛教这件事,杨桂荣认为不能一味迎合青年人的口味:“很多人在经历生死的关键时刻,才会看到佛教存在的生命价值,所以佛教有时候会给人这种生死关头或‘打斋’才需要的概念,想要在年轻人的世界更好地弘扬佛法,我觉得除了迎合青少年想要的,心灵层面才是更重要的,因为人无论怎样去迎合时代,内心深处想要的东西终究离不开安定人心这件事。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佛教一定要跳出框架,不要拘束于佛教而去迎合时代,我们当然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但更需要凸显佛法的内在价值,而不能一直去迎合时代的需求,比如音乐会如果没有带出有价值的佛法讯息,这些迎合有什么价值呢?当然我们还是会继续办各种适合年轻人参与的活动,比如音乐会、全国生活营、文创市集、绘本制作比赛、摄影比赛、微电影制作比赛等等,但这些活动的核心思想都需要凸显出佛教的价值。”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的资讯和活动讯息,可浏览官方网站https://ybam.org.my/或面子书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YBA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