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漫画人曾伟文想要有个僧侣修行问道般的艺术人生直到寂灭,于是他在自己的英文名字“Man”后加个中文单字“僧”,自此“Man僧”成了其常用笔名,画漫画是他每日修习的功课,而当不成篮球员的他把画运动员变成他的必修课。

与“Man僧”相约在角川平方漫画出版社会面,刚打开话匣子,即聊起凌晨才结束的那一场惊心动魄卡达尔世界杯决赛,他叹服地说:那是史诗般对决啊!
返回香港近一个月后,他在社交平台书写了观赏经典热血篮球动画电影《The First Slam Dunk》后的叹为观止,没几天,又见他倾力推荐“香港街头足球”制作的微电影《足动生命》。
“我真的很喜欢运动!”1997年加入香港漫画界,曾在名扬漫画天下的《风云》主笔马荣成的公司上班一年,这些年来,人们见证了他绘画人像的深厚底子,尤其擅长且偏爱画运动员。
原来,早在年幼时他就对运动员特别有想法,“他们一旦上到赛场上,就只有可以和不可以两种结果,这种全注精神和全心训练,只为了挑战某一刻荣耀,并且机会就只有一次罢了。”
“每一次看到都很感动,任何运动都一样。”言及他爱上运动员的原因,“其实,八十年代成长的香港孩子,喜欢运动员并非从真正运动开始,反而是受日本动漫画影响。”
“当时,市面上有大量的日本动画和漫画,当中有拳击、剑道、篮球等题材,在某种程度上,它介绍小朋友去学习运动,反观,港漫只有黑帮为仇杀打斗,不会有运动奋战的精神层面。”
那年年仅五六岁,他拿起笔来绘画运动纯粹是对日漫的钟爱,“我画高桥阳一的《足球小将》,就会画很多人在踢球,画高森朝雄与千叶彻弥合着的《铁拳浪子》时则是画拳击运动。”
换言之,他最初在运动撷取的感动并非源于真实运动,直至1994年,少年的他迷上世界足坛传奇巨星之一的意大利足球运动员罗伯特巴乔(Roberto Baggio)开始,才有了翻天覆地转变。
“我喜爱他的程度可以去到,原本偏爱画卡通却为了他忍不住改画素描。”花不少时间不间断画,他直言,现在所拥有素描技巧完全是从前喜爱这个足球员而练就的,“近乎不可自拔地步。”
为巴乔他苦练素描,此后,他画“篮球之神”麦克佐丹(Michael Jordan)、“一代球王”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桌球火箭”奥苏利云(Ronnie O’Sullivan)、“少年剑神”张家朗,当然怎少得了当代足球天王级悍将梅西(Lionel Messi)与C罗(Cristiano Ronaldo)呢?

赢球输球如天堂地狱之分
多年专攻绘画运动员的经历,使Man僧画出一套心得,比如,有人偏向于绘画运动员如大卫柏罕(David Beckham)帅气脸孔,然而,他却倾向于着墨运动员输与赢之时的咆哮。
“这种激情四射与激动十足的时刻与画面,正是牵动我的原因。”他以凌晨时分那一场历历在目的世界杯决赛为例,“赢球跟输球队伍出现的情景,犹如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在他看来,多半人无法用技术层面观赏一场球场,“有和没有踢过球的人,他们之间欣赏球赛的角度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激情这件事却没有门槛,所以,他喜欢画大家都能捕抓到的。
“还有,像梅西这样一个人不过是万里挑一的那个,很多人都不曾有过那种机会,更多人是努力看完球赛后,一觉醒来,又如常搭地铁上班,运动员比我们多出一点对生命的快乐。”
“除了竞技层面以外,运动员于普罗大众既有娱乐成分,亦不缺精神层面的追求。”他认为,这是运动员的社会角色,至于把他们画出来的他,又希望给社会带来什么讯息呢?
假如插画有一种社会使命,他觉得,其责任便是令大家以另一个角度欣赏运动员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也让更多人留意那些为了想要攀登更高位置,一直都在默默耕耘的运动员。
功利社会常打压运动发展
Man僧之所以对运动持有特想,那是因为他眼中的香港是一个不推崇运动的地方,“我们自幼被灌输的观念是,假如一件事不会有成绩,或者没机会冲到一个效果,那就必须放弃它了。”
“倘若有个孩子跟父母说,他想要往踼球方面发展,大人会反问:踢球有什么好处,或者将来能否找到吃?”他以无可奈何语气,说道:“毕竟这是一个利益至上的现代社会。”
“姑且不论老百姓,即使是一百个运动员,大部分连一次成功都不曾出现在生命里啊。”他笃信,在这个世上,肯定有个跟梅西同等天分与同样努力的人,只是他未有机会这样去发挥。
“也有的运动员可能从十多岁到卅多岁都在为挑战奥运会而努力,付出的时间是他们人生最精华的部份,现实却是,他们最终可能未必成功抵达终极目标。”
他指出, 大家都会毫不犹豫为梅西欢呼,他却更欣赏香港足球员,“即使不是世界足球劲旅,他们依然付出同等热情与激情。”他关注运动员的努力,同时也专注捕捉失败的那一刻。
“基本上,任何成功的要素,努力是必须的,只是,一个人很努力做一件事,最后还是有可能面临失败,最终能熬过去无非是靠硬朗面对难关,这种心态不仅运动员需要,普通人亦然。”
至于怎样的运动员能登峰造极,他认为,还需靠些许天分与运气,这里头存在宿命成分,在运动员身上发生的不确定,正是牢牢吸引他的原因。
Man僧笔下的运动员:







运动励志在汗水中站起来
一个人真心且专心成就一件事终会被其他人看见,在绘画及发表众多运动员肖像画后,早前,Man僧获得“香港街头足球”赏识,参与了《足动生命》的新书封面与内页插画的制作。
“这是一个专门帮助露宿者的单位,而早在廿年前,我已留意到‘无家者世界杯’这个运动项目了。”回首小时候面对露宿者课题时,他的脑海里存在太多为何都等待他去寻找答案。
“为何人会变成乞丐睡街?”“为何这样落魄和不体面?”“为何不想办法找个地方住?”,有足够的解读能力后,他始发现,一个人一旦丧失斗志就会掉入一个巨大漩涡。
“置身在漩涡里,他只想沉沦、堕落,或者什么都不想。”在他的眼里,当一个人断定自个命运不能掌控且失去了人生,才会走上露宿者的道路,“因为他再也找不到奋斗下去的理由。”
在面对这群弱势群体时,他说,唯一解决方案,并非叫他们坚强,反而是做运动,让他们找到发泄机会,同时找回开心,“在参与运动过程中,有碰撞、有输赢,这过程像极人生。”
他认为,做运动可以让露宿者的斗志死灰复燃,“一个人之所以坚励,就是不怕失败,运动期间,再慢慢将他们一个一个扶持起来。”在他看来,足球是最恰当不过的运动了。
设计书封写实露宿者精神
据Man僧透露,“香港街头足球”于2005年成立曙光足球队,是继日本后亚洲第二支无家者足球队,同年参加无家者世界杯(The Homeless World Cup,亦称露宿者世界杯)。
顾名思义,这是为无家者而设的国际足球比赛,据香港街头足球官网显示,这项世界杯于2001年由苏格兰人梅尔杨(Mel Young) 及奥地利人海洛施密特(Harold Schmied)发起。
他俩希望借足球活动激发无家者重拾生活积极性,2003年,首届无家者世界杯在奥地利格拉茨 (Graz)举行。当今世上有群有心人在把露宿者扶起来,这是Man僧乐观其成的。
所以,与负责人聊得甚投缘,他随即就接了新书《足动生命》来做,看过《足动生命》的书封设计和内页用纸,好奇为何有一种陈旧感,他解释,那是因为这个个案主要专注深水埠区。
“那是香港较为贫困地区,多半露宿者都会聚集在那里,只要画那里就有陈旧感觉,而那些在天桥底下露宿的流浪汉,仅有纸皮箱做屋子,生活环境比港剧里呈现的肮脏程度,多出好多倍。”
随即问他画露宿者球员与明星运动员之别,他坦言,露宿者球员不像其他运动员般拥有优秀体格条件,“有的大肚腩、肥胖或秃头,脸部比例也说不上均匀,有的局部大、有的局部小。”
“在某种程度上,画他们是有点挑战的,因为不想再捕捉他们不好的地方。”因此,他决定从露宿者球员的精神面貌着手画。
莫再沉沦能救一个是一个
“我有看过他们叙述来时路的视频,对他们有一定了解,硬要画他们坚励的样子是不可能的,但过去他们可能乌眉瞌睡,如今起码有了健康与乐观,我就画他们这个模样。”
“即使普通人如我们往往依赖乐观去熬过一点痛苦,例如:钱不够用就吃便宜的东西咯!我常常劝朋友,笑着挨过去就是了。”因此,他尽量表达露宿者笑脸,凸显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样子。
在作画过程中,他表示最大得着就是对人性多了了解,“在听过许多如何堕落的故事后,我发现到,有的人未必品格差才成为流浪汉,只是精神力不够强罢了。”
据他所知,在扶助一百个流浪汉中,有的还是继续沉沦在疯狂赌博和吸毒之中,往往只有五、六个人能够真正地重新站起来,“但是,大家尽力而为,救得一个是一个。”
除了书籍,“香港街头足球”也根据这些真人真故事改编并摄制成微电影《足动生命》,“不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参与,连香港演员古天乐也动用其电影公司旗下演员参与这部微电影。”
此微电影已在One Cool Film YouTube频道上线,供大家免费观赏。通过参与这个个案,他希望可以令人多体谅周遭的人,“他可能没有你坚强与乐观,但是,也不至于天生是个坏人。”
“他只是一时丧失斗志而堕落了,所以,我们为何不试着去包容一个人呢?”他有感而言道 :“假如一个人很懒散,可以试着推他一把;假如一个人很孤寒,不就尽量不计较咯!”
“这个世上许多事总是事与愿违,不妨对人事物多点包容,虽说知易行难……”若然心里有言,他的画中怎能无话呢?
后记:眼睛里有故事
“曾经认为自己打篮球厉害,以致减少绘画,后来才知道,无论是个人高度或天资皆不足。” Man僧摊开手掌,说道:“以男人来讲,这个手掌不算大只,这个先天条件证明我不是当篮球员的料子。”自从醒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他便下定决心,当不了运动员就画运动员吧!
为了把运动员画好画得像,他从他们的双眼开始切入,“眼睛是最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五官,眼神里皆有故事,即使望向对方也是望住其眼。”因此,他把大部分心机放在这个部位,“只要眼睛画得不相似,基本上,画中人就不像我画的那个人物了。”眼睛果真是灵魂之窗!